不少人都对杜甫有误解,觉得他应该是苦大仇深,寡言少语的样子,但根据上面提到的史料来看,他的性格和李白有不少相似处。
毕竟杜甫非常欣赏李白,人总是会欣赏和自己相似的人,其实这两个人都是“大唐狂生”。
杜甫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杜审言(初唐时期“文章四友”之一,其他“友”是宰相级别人物),父亲也有官职在身,因此杜甫年轻的时候生活过得还不错,不然他也没有那么多钱出去漫游。
和其他天资聪颖的诗人们一样,杜甫回忆自己小时候,也提到七岁就能写诗文,才思敏捷,被很多人称赞。
年少时候的成长经历会影响人的性格,杜甫“狂傲”的性格,来自于他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受着称赞瞩目长大,“自我肯定”是写进骨子里的。
二十四岁的杜甫考进士,结果落榜,沉沦二十年,直到四十四岁才靠着给玄宗呈送赋文,被授予一个小官。
可惜的是,这年是天宝十四载。
官职还没拿热乎,安史之乱就开始了。
在乱世之中,杜甫见了太多的悲剧与沉痛,而偏偏杜甫是一个“多情”之人,他极其富有同情心和共情心,看到离乱受苦的黎民,他忍不住要为这些可怜人发声。
他举着黑暗时刻不可多得的“良心”之笔,记录下关于历史的瞬间定格。
可有了“良心”,心中有了不忿之事,就很难在仕途上有所进益,杜甫晚年穷困潦倒,最终病死于小舟之上,和前篇王维的经历又差了千百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