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宋之问等人写的应制诗,只能算是诗歌的第一层境界的话,那宋之问后期为自己所思所想所写的诗歌,可以算做诗歌的第二层境界。
诗人较为常人对于情感有更加准确、细腻的感触,然后将所思所想凝结于笔端,这种情绪又往往是千万人同感,却无法写出来的,诗人就把这种千万人同感的情绪,用独特化的文笔表达出来。
同样的思乡,同样的愁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而能够在诗歌史中留下不朽作品的,表达“真情”是必要准则,如果诗人写的情绪自己都不觉得真实,怎么打动更多人。
孟郊的诗歌,非常注重内心感受,他可以尽情剖析自己的痛苦,将自己的愁绪展示出来。
这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因为很多人都会“粉饰”自己的生活,羞于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展示出来。
但孟郊不会,他清晰地将愁苦写出来。
孟郊的愁苦是有原因的,他出生于天宝十年,安史之乱时,他仅仅只有5岁。最青春的岁月正好是最混乱的世道,天下大乱,他直到40岁才开始参加科考。
孟郊自认才学过人,却屡试不中,考了三次才考上,此时他46岁了。
落第时孟郊写到——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特别重视自己诗中情绪的表达,因此他考中之后的欢乐也溢于言表——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