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昌平秦家村外的一处荒山上,太阳正炙热地挂在天空,无情地烘烤着大地。
在这荒凉的山野间,一道身影突兀地出现在森林的边界。他,正是王凡,他身形高大挺拔,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他身穿灰色的整洁棉衣,这身装扮在这荒凉的山野间显得格外醒目,脚踩的老北京布鞋则带着几分古朴和稳健。
他环顾四周,只见九天前与野狼搏斗的战场,如今已恢复了宁静。野狼的尸体早已不在,就连搏斗时留下的痕迹也在时间的侵蚀下变得模糊不清。山林间的风,轻轻吹过,带着几分荒凉和沧桑。
王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大自然的原始气息全部吸入肺腑。他闭上眼睛,让自己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回忆着短视频上那些实用的野外求生技巧。树叶的朝向、阳光的斜射角度、地形的起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成为他判断方向的线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方位。他迈开坚定的步伐,一步步走出森林。当他走出树林的那一刻,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金黄的麦田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是大地的金色地毯。
远处,秦家村静静地矗立着,屋顶上的烟囱冒着袅袅的炊烟,给这个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气。
王凡远远地听到了村民们的闲聊声,那熟悉的乡音和词汇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
“驴蛋,狗子,呆会到了大食堂,给我敞开了肚皮吃啊,你们俩今天的表现不行啊,一上午才挣了三個公分,你们比娘们儿还不行。”一位中年农民笑骂道。
“二舅,您跟大队长说说把我们换个小队行么?秦明那小子仗着自己是小队长的小舅子,干活老偷懒,都让我俩干了。”一个年轻的声音带着些许无奈和抱怨。
王凡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着这些农民的生活状态。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观和坚韧。
此刻,一个农民偶然间发现了王凡。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王凡的装扮和气质,心里便清楚这位并非他们村里的人。尽管如此,他还是友好地走了过去。
“哎,同志,你哪儿人啊?咋跑这儿来了?”农民好奇地问道。
王凡微微一笑,迅速在脑海中编造了一个故事,他回答说:“我是个作家,来山里寻摸点儿写作灵感,没想到一不留神就走丢了。能麻烦您几位带我回村儿吗?”说完,他假装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早已准备好的假报社介绍信。
农民们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农民接过王凡的“介绍信”,简单地扫了一眼后便点头同意:“得嘞,同志,咱带您回去。不过您得跟咱说说,咋就走丢了呢?咱好帮您找找路。”
王凡迅速收回那张假介绍信,心里暗暗松了口气,脸上却保持着诚恳的表情:“现在全国都嚷嚷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咱报社也想跟着掺和掺和。我觉得得深入基层,跟农民兄弟们多聊聊,才能写出点接地气的文章来。这不,我就申请下乡来了。哪成想,这山里的路这么绕,一不留神就给走丢了哈。”
中年农民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敬佩:“同志,您可真是有心了!为了写作,连咱们这山沟沟儿都敢来。咱这儿的路啊,九曲十八弯的,稍不留神就迷了路。”
王凡看着这些朴实的农民,心中暗自得意,知道自己的谎言已经成功地让他们信服了。他继续顺着话题说:“是啊,我就是想亲自感受一下咱们农民兄弟们的勤劳和热情,没想到却迷了路。真是给您几位添麻烦了。”
农民们听后都表示理解,甚至有人拍了拍王凡的肩膀,鼓励他:“您甭客气,咱都是一家人。您继续写,咱农民兄弟就喜欢看您这样的文章!”王凡心中一喜,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蒙混过关。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王凡趁着气氛融洽,轻声问起身边那位笑容可掬的中年农民:“老伯,请问您尊姓大名?”老农民哈哈一笑,朴实地说:“咱是村里人,你叫我秦老六就行,家里排行老六。”
随着秦老六的介绍,王凡跟随他前往村中的大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