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志立刻提笔疾书,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便完成了一篇《风赋》。他自信地将文章递给黄道周,“黄先生,请指教。”
黄道周接过文章,细细品读,不时点头称赞。“不错,文笔流畅,意境深远。”他放下文章,提笔开始自己的创作。
片刻之后,黄道周的文章也完成了。他将两篇文章并排放在桌上,让张天志自己比较。
张天志拿起黄道周的文章,越读越是心惊。黄道周的文章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意境更加深远,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
“黄先生,我……我自愧不如。”张天志低下头,满脸羞愧。
黄道周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今日能来挑战我,已是勇气可嘉。但切记,谦虚求知,奋发向上,仁爱待人,方能成就大器。”
张天志闻言,心中大受感动,当即跪下,“黄先生,我愿拜在您门下,成为您的学生。”
黄道周微笑着扶起他,“好,从今往后,你便是我三步书院的一员。”
三步书院的学子们见状,一个个为书院取得文采比试的胜利感到自豪。他们围拢过来,纷纷向黄道周和张天志表示祝贺。
“黄先生,您真是我们的楷模!”
“张天志,你今日虽败,但能拜在黄先生门下,也是你的福气。”
黄道周摆摆手,“好了,大家不要喧哗。文采比试只是开始,我们还有更多的学问要探讨。”
张天志站在黄道周身旁,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黄道周带领着张天志和众学子走进书院的藏书阁,那里堆满了各种古籍和经典。黄道周指着那些书籍,语重心长地说道:“学海无涯,你们要记住,学问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求索,才能有所成就。”
学子们看着那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
黄道周开始给学子们讲解《大学》的奥妙,他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文学理论讲得生动有趣。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打断了黄道周的讲解。“黄先生,我有一事不明,还请赐教。”
黄道周抬头一看,是一个名叫马文斌的学子。
马文斌平日里沉默寡言,但学识渊博,深得黄道周的赏识。
“文宾,你有何疑问?”黄道周问道。
马文斌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先生,我近日读书,对‘风骨’一词颇有疑惑。何为风骨?又如何运用在文章之中?”
黄道周微微一笑,“文宾,你问得好。风骨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的精神风貌。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文采,更要有风骨。”
他拿起一支毛笔,在纸上写下“风骨”二字,然后继续说道:“风骨如同人的脊梁,支撑着文章的骨架。没有风骨的文章,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空有其表,而无其内。”
马文斌听得连连点头,“先生,我明白了。风骨乃是文章的内在精神,是作者的品格和气度。”
黄道周点头称赞,“文宾,你悟性极高。记住,文章不仅要写得漂亮,更要写得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