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人,勿急,是非黑白总能分辨清明。”
高尚书的脸色微缓。
眼前这位京兆府正六品的通判大人断案从无偏袒,内阁六部大员无不是赞许有加。
“王通判这般说,本官也是信的,令弟天资聪颖日后必也是高中进士榜首之才,只是若再和那些莽撞之辈相交,怕是不妥。”高尚书劝诫。
王文至嘴角微动,还未说话,身后缓缓走进一人。
身形高大,虎背蜂腰,面容俊逸。
高尚书脸色顿变。
他见过此人,正是镇国公府的大郎君。
他来这里做什么?
冯暮雨看了眼高尚书,把手中的一摞类似口供之物交给了王文至。
“人证物证。”
高尚书瞬间睁圆了眼睛。
王文至看了几眼口供,再看向高尚书,道:“恐怕大人并非清明。”
*******
翌日,朝中上下皆知兵部高尚书被连夜请入大理寺的消息。
听说罪名是窝藏细作,还是那四位小郎君所为。
第一次动手直接就动到兵部尚书府中。
没有陛下的授意,四位小郎君焉敢如此!
早先兵部尚书就被陛下斥责,这回竟然直接背上了窝藏细作之名?
大乾和蛮族的战事方歇,若是当真有里通外敌之嫌,战事又怎么会如此顺利?
定是有人诬陷。
这时,正巧听闻皇后回宫了。
不免有人想到莫不是皇后算计?想要把众人盯向镇国公府的目光转到高尚书身上?
于是即便有些人撤下了弹劾折子,还是有很多人仍盯着镇国公府不放,继续弹劾。
直到两日后,高尚书的罪证摆到了内阁六部大员跟前。
内阁六部大员总算是明白了。
窝藏细作是假的,只是窝藏的是六大家的人。
六大家的人拜访内阁六部大员也不是罪,可偷摸的藏起来就有点儿意味深长了。
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可能人家六大家的人就有这个喜好,但高尚书以六大家的名头在京都乡里行不法之事也是证据确凿,尤其是早几年高尚书府中的确有蛮族南夷人来往,还有书信为证。
“朕知道朝中众官员大都和六大家有来往,如今宫中也有六大家的女儿为太妃,只是高尚书为官所行却是有太多置喙之处。人证物证俱在,无一虚假。”少年皇帝叹气道。
户部尚书看了眼从高尚书的家中搜出来的家财,道:“臣以为不错,六大家握天大巨富,我等为官可与来往,却不可使其财,不然天下百姓把我等看作是大乾之臣还是六大家之臣?”
工部尚书看了眼家财的数字,道:“臣附议。”
礼部尚书上前:“既牵扯到六大家,臣以为还是要知会六大家一声,这样的事情日后不可再有。”
少年皇帝面上一喜:“允。”
其他几位大员意味的瞧了眼礼部尚书。
还是礼部的有礼节。
只是就不知道六大家会是什么反应了。
毕竟那些书信的拓本都给了六大家一份。
留存的书信上虽说的不太仔细,可都是读过书的,轻易就能看出来信中所言的冒犯之意。
果然不出六部大员所料,不过半个月后,六大家就送来了一笔不菲的银两,这笔银两大部纳入户部一部分纳入礼部,两部尚书高兴的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