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家报完了选题,一女记者道:“主任,我想深挖一下‘白桦林’,如果有可能我想做成一个系列。”
“白桦林?你没事儿深挖它干嘛。政府每年组织种树都来不及,你还要挖树啊?”
“小何,你可得少挖两颗,要不然啊,这明年的风沙可就更大喽。”
坐在她边上一位年纪稍大的记者笑道,引得办公室众人哈哈大笑。
这会只有党报和专业行业报。
至于青年报系,属于共青团旗下,氛围相对轻松一点。
因此,尽管大家在工作中说说笑笑,主任也没有制止。
“我说的是作者‘白桦林’,可不是喇叭沟的白桦树。”
何晓晓倒是好脾气没有生气。
“呦,我给理解错了,小何莫怪啊。”老记者也没有端着架子,错了就认。
另一个善谈的记者接过话头继续道:“话说这位‘白桦林’不得了啊,文章写的是越来越好了。”
“从一开始下里巴人的《樱桃红》,到后面《孽债》,再到刚刚发表的《闯关东》深度是越来越深,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也越来越丰富。”
“我家孩子排队排了好些天才买到《闯关东》,早晨来上班的时候我还看到书店门口还有人排着队呢。”
老记者所说的内容主任当然知道,若只是这样的内容,也没有太大新闻价值。
何晓晓虽然参加工作才一年多,不过这丫头做事一贯都有章法,肯定不会如此浅显。
想到这里,主任好奇道:“小何,说说你的想法?”
“不是一直有读者来信讲述自己想写好文章,却又不会写。”
“我就想着能不能站在市场的角度,透过他已经发售的几本书籍挖掘文章成功的原因,引导青少年写出大众喜爱的作品。”
“虽然这么做有些市侩,但是能被大众喜欢的不才是真的好作品么?”
市场+文学作品,时下最热门的两大焦点。
主任听明白了,顿时来了兴趣:“可以,就按照你的思路试一试!”
过了一周的时间,一篇名为《透过销量看本质——‘白桦林’写作成功的秘密》。
文章详细的刊登了三月份《孽债》、五月份《一条狗》以及本月初刚刚发布的《闯关东》销售数据。
最后还邀请了名家详细的分析了每一本书运用的写作技巧。
一经刊登,引得争相传阅。
渴望成为作者却又无人引导的普通人,犹如得了绝世秘籍爱不释手。
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走上写作之道的家长,则以此为范本引导孩子如何写作。
文学圈,麻了!~
以前大家对‘白桦林’印象就是好又快,深受大众喜爱。
只不过那也只是模糊的概念,知道好,可好到什么程度不知道。
现在看到详实的数据了,这才知道‘白桦林’究竟有多受读者欢迎。
从三月份到现在,每一个月都被‘白桦林’的作品霸榜,且销量还是后面好些作品的总和。
这还要人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