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的夜空,星光稀疏,月色如洗。
将军府的书房内,灯火通明,温少风将军端坐于案前,眉头紧锁,目光如炬般审视着桌上排列整齐的十四封书信。
这些书信,如同十四颗沉重的石子,投进了他心中那潭平静的湖水,激起了层层涟漪。
数月来,瀛洲的宁静似乎过于刻意,没有辽国探子的踪迹,没有奸细的暗流涌动。
这种异常的平静,对于一个随时可能爆发战火的边陲之城来说,无疑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温少风将军,这位守城数十载的老将,从未见过如此景象。
即便是在辽国假意与玄朝交好,韬光养晦之时,也未曾如此。
他连夜书写书信,询问其他十四州的守将,是否捕捉到了辽国的蛛丝马迹。然而,回应却是一片空白,这无声的回应,比任何战鼓还要震撼人心。
他也曾派遣探子深入辽国,但除非有紧急情况,否则不会轻易联系,以免暴露。
然而,温少风将军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迫切想要了解辽国的真实情况。
现在还差两个月便要立秋了,辽国已韬光养晦一年,且已占据了朔州。按理来说也应该趁着士气高涨时一鼓作气攻打玄朝。
可探子的回报却出人意料——辽国按兵不动,没有征兵,没有征粮,一切战前的准备似乎都已停止,仿佛已经放弃了对玄朝的野心。
就在温少风将军陷入深深的沉思之时,温如玉、西门吹风和叶群城三人走了进来。温如玉见父亲神色凝重,便知必有大事。
温如玉轻声问道:“父亲,辽国是否即将动兵?”
温少风将军沉声回答:“我现在反而希望辽国动兵。”
温如玉不解,温少风便将心中的疑虑一一道出。
四人围坐,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困惑。
叶群城试图用幽默来缓解紧张的气氛:“莫非辽国突然爱好和平,不愿再战?”
但这句话刚说出口,叶群城自己也觉得并不好笑。
西门吹风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有没有可能是辽国内乱了?”
温如玉立刻摇头否定:“若辽国内乱,我们的探子不可能不传回消息。”
叶群城又问:“有没有可能是耶律朴病重要死了,所以无心再战?”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每个人都陷入了沉默。
虽然耶律朴未必到了病重要死的地步,但是病重不是不可能。毕竟这个辽国的皇帝已经年近六十了。
耶律朴的身体或许真的出现了问题,毕竟岁月不饶人,即便是辽国的皇帝,也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辽国之所以能够团结一致,七成功劳归耶律朴,三成功劳归萧太后。
若耶律朴真的不在了,辽国内部必将出现动荡,战力大减。此消彼长,这正是玄朝反攻的大好时机。
温如玉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仿佛在黑暗中捕捉到了一线希望:“若耶律朴真的病重,这正是我们反击的良机。”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决断和果敢。
然而,温少风沉默了,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这位老将,虽然历经沙场,饱经风霜,但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他发现自己的经验似乎变得不再可靠。
他曾熟读兵书,拥有几十年守城打仗的经验,但无论是兵书中的策略,还是自己过往的战例,都无法为眼前的异常找到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