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和亲已完全没有公主通婚的约定,而是结束战争状态,汉匈恢复互市和交往,也就是“和平亲善”的意思,同时还往往要附加匈奴遣子入侍的条件。
而至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公主和亲便兼两汉时期的用意而有之:
公主和亲,和亲之日起即结束战争状态,汉夷恢复互市和交往,也就是“公主和亲,和平亲善”的意思。北朝于这一时期“公主和亲”也分外的多,即:
西魏宗女长乐公主嫁突厥阿史那土门;
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阿史那氏嫁北周皇帝宇文邕为皇后;
北周赵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嫁突厥沙钵略可汗。
所以,阿史那氏嫁北周皇帝宇文邕为皇后,原是西魏宗女长乐公主嫁突厥阿史那土门为可敦(突厥王后)。也是隋唐时期贵族联姻的一种国婚形式:
中国古代婚礼里最高等级。
而隋帝杨坚自己娶了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也为次子晋王杨广相中西梁明帝萧岿之女萧氏为王妃,皆是沿用“婚嫁六礼”,不曾逾越。
婚嫁六礼,汉族传统的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国婚到了民间,有所增减,理所当然。虽然仍然称做“国婚六礼”。
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纳吉,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
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相传,到了突厥王庭的千金公主看着自己琳琅金玉嫁妆,也不过一笑置之。
言语间更像是她宇文氏连江山都让给了隋帝杨坚。她说。
“这就稀罕了。那是你们没有去过长安京。”
顿了顿,又说,“你们去过洛阳京?是为了迎亲呵。相比长安京,洛阳京自然也是好的。”
千金始一笑。而洛阳京对突厥放开,始于突厥的阿史那公主和亲北周武帝宇文邕。
做了北周武帝的皇后。或者说,这么多代的皇族通婚联姻,于这时有了互信基础。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北齐高氏,实是和南朝陈国联手。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二月至六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陈朝,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3年,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平阳之战。
周武帝宇文邕掌握大权后,始有讨伐北齐之议。但,他的英年早逝说明这样的战争方式,存在较大争议:
礼仪之邦。也就是战争,也有个规矩,但北周武帝宇文邕是战胜方。故而,“体面”退出。他于此战里采取的战略战策肯定是被认定为不妥的。
话说,公元550年,高氏篡夺东魏政权称帝,定都长安,史称北齐。公元556年,宇文氏篡夺西魏政权称帝,定都洛阳,史称北周。
北齐拥有今河北、山东、安徽及山西、河南大部分地区,军事、经济实力较强,但实行纵容各级官史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至后主高纬时,更是腐败不堪,不胜其弊。
北周占有今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及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虽军事、经济实力不如北齐,政治却比北齐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国力日渐强盛,于是,时年执掌北周政权的宇文护率先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
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同年九月,突厥在塞北集结兵力,决定联合北周攻打北齐。北周宇文护于是征集内外诸军20万东进。十月,宇文护派尉迟迥率10万大军进攻洛阳。
十二月,宇文护派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断齐国援兵。但是,因齐国兵力甚微,北周轻敌,认为齐国必须不敢出兵迎战,于是放松警惕戒备不严。
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但他们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于是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
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周军越战越疲,齐军趁势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被迫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