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点点流逝,转眼间,已是冬月初一。
此时,距离熙宗皇帝的下葬已有半月有余。
大周的京师,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反而变得越来越躁动不安。
因为新君的人选迟迟没有确定。
慈宁宫,太后端坐于凤椅之上,绣眉微皱,望着面前的张从衍等人,轻启红唇,“如今半月已过,新君的人选却迟迟没有确定,你们作为大周的股肱之臣,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这期间,她数次提出了新君的人选,但除了皇族支持她的意见外,朝中的重臣却迟迟没有表态,让这件事一拖再拖。
张从衍躬身回道:“启禀太后,新君的确定,关乎大周王朝的传承,需要慎重考虑,微臣以为不可操之过急。”
太后内心微怒,不过并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看向其他人。
崔承业出列对太后行了一礼,然后对着张从衍冷哼一声,“张大人,恐怕不是你认为操之过急,而是某些人在背后从中作梗吧!”
张从衍没有说话,一旁的刘居海出列说道:“崔大人,有话就直说,太后面前,阴阳怪气的,成何体统!”
“你......”崔承业愤怒的指着刘居海,但是想到家族中人,冷哼一声,甩袖返回队列。
现在整个京师都被李国忠控制了,城外还有十几万李国忠麾下的大军,他如何敢说李国忠的不是。
见到崔承业吃了一个闭门羹,其余有心发话的大臣,也熄灭了这个心思。
太后见大臣们迟迟没有开口,轻轻哼了一声,“哀家知道各位大臣心系大周,但国不可一日无君,若在拖延下去,恐生变故。哀家之意,乃是立四皇子昭王为帝。昭王年富力强,且素有贤名,为人宽厚大度,又得部分朝臣之心,由他登基,可平衡各方势力,稳定朝纲。”
张从衍再次躬身,缓缓说道:“太后,昭王虽有贤明,但并非嫡子,恐难以担此大任。如今局势复杂,若昭王登基,怕是难以服众。”
太后听闻此言,心中不悦,“那张大人以为何人合适?莫不是魏王李国忠不成?”
张从衍赶忙伏地,“微臣绝无此意。微臣以为襄王可为新君,襄王乃先皇嫡子,身份尊贵,才德兼备,定可为一代明君。”
太后并不同意,现在的皇位就是一个火坑,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坐这个位置。
殿内的大臣们听后,皆低声议论起来。
崔承业此时又站了出来,“太后,微臣弹劾张从衍歪曲事实,祸乱朝纲。请太后命人将其拿下,丢入天牢。”
张从衍抬头,怒声道:“崔大人,本官何时歪曲事实,祸乱朝纲了?”
崔承业嗤笑一声,“张大人,十三皇子襄王,今年仅有八岁,如何看出德才兼备了?现如今朝局动荡,你让幼主登基,是何居心?太后,老臣同意立昭王为帝。”
张从衍闻言,内心暗暗冷笑,你同意有什么用,没有魏王点头,谁也登不了皇位。
而且,昭王也未必会愿意。
他脸不红,心不跳地缓缓开口道:“据微臣所查,襄王自幼便展露非凡之姿,聪慧过人。于诗书经史,过目成诵;论谋略策论,才思敏捷。同时,谦逊温良,礼敬师长,待下人和善,众人皆赞其德才兼备,有君子之风,实乃皇家之翘楚,社稷之希望。”
刘居海见状,也附和道:“襄王聪慧之才,我等有目共睹,若登大宝,实乃大周之福。”
其余党羽也纷纷开口附和。
崔承业,赵瞻群等人则是反对。
这时,杨思朝(内侍省,内侍监)开口了,“太后,新君的册立,关乎重大,需要德高望重的皇族加以支持,方能确定下来。”
言外之意,这事需要李国忠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