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破壁大明,重塑时代 > 第80章 科举大摸底

第80章 科举大摸底

大明的科举在洪武六年时停办了,停办的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发现,通过科举选出来的所谓人才,除了空谈,什么都不会。

这对刚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朱元璋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祛魅呢?反正经过此事后,无语至极的他,干脆恢复了察举制,但这个制度又一次把他恶心到了。胡惟庸案的爆发,让他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历史选择,体会到了为什么当皇帝的人,都会那么热爱科举。

在朋党问题上,相比于科举制至少还有个过渡,察举制真的是一步到位。

所以在胡惟庸案基本结束后,朱元璋便准备着手恢复科举取士了。只是在这个当口,从昏迷中醒来的朱雄英拦住了他,让他再等一等,等郭桓案爆发后,借整顿朝局的机会,顺理成章的补充新人,从而开始调整朝廷各部门的职能。

而且在预见到了可能存在的大规模人员空缺后,朱雄英干预了这次科举考试的一部分流程,乡试被取消了,所有的县学生和各地已经得到秀才功名的士子,都能直接入京参加会试。

这一消息伴随着恢复科举的新闻,随着报纸传递到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也正是因为对科举情况不时的报道,《明报》在读书人中间的含金量被无限拔高了。这也是朱雄英目前敢说自己掌控了舆论的根源,大部分读书人都本能地相信着报纸上刊登的内容,就如同后世那些爱看抖音科普的老头,老太太一样。

虽然朱雄英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一旦自己利用报纸发表太多的“暴论,”必然会引起读书人的直接暴走,他现在可没兴趣和这些满肚子四书五经的人直接对线。他深深的明白,当下的大明朝,其实还没有资格跟这帮真正占据着社会统治地位的人掀桌子。

他需要继续积蓄力量。

“考试的基本内容不变。八股文的话……”朱雄英想了想,“还是不要了。”

“不要了?那怎么判断文章好坏?”朱元璋问道。

朱雄英对此也是头疼的。

因为和后世的普遍认识不同,当下八股文进入科举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愚民或者说扼杀人才的创造性,对八股文的推广需求,根子在于对文章成绩的判断。

唐朝时要考律诗,通过字数限定,平仄工整来判断一个学子对文化的学习程度。宋朝时注重经义,所谓的圣人之言大家都会喊,那谁喊得好,谁喊得学术水平高,就成了问题。随着探索和演变,宋代便开始出现了趋向格式固定的八股文。

格式一旦固定,就容易判断成绩,这成为了一个标准,如同律诗一样。

与此同时,随着读书人越来越多,参加科举的人也越来越多,筛选人才的难度也要越来越大,所以到了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的题目就开始在这种规定格式中疯狂加码,最后变成了文字游戏一般的东西。

到满清统治时,这样的考试方式就更受这群人喜欢了,于是八股文被直接推到了顶峰。

对于朱元璋来说,考八股文原因,只是单纯的出于更方便筛选人才而已,更何况他还会加入各种时政问题,以此来甄别这些士子是否拥有处理政务的能力。

“八股文弊大于利,不好。”朱雄英最终确定道,“采取分科制,不要光把考核的重点放到写文章上去。”

朱元璋不置可否,他不是不同意,他只是在思考这样可能引起的后果,“你继续说说这分科制。”

“考试科目可以大致分成古文读写,时政策论,大明律法,农业常识,中华历史和数学知识,六科。”朱雄英顿了顿,眼睛一亮,“最关键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各个考生在这六科上的答题内容和表现,对当下大明所有的读书人进行一次认知摸底。特别是在后五科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政治倾向,学习广度和知识深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再统东汉大秦:哥,把刀放下重生之西班牙帝国穿越时空征战沙场穿到灾年,别人饥荒我顿顿吃肉峰雪山谋定三国之贾诩文和世纪指挥官沙雕网友援北伐躬耕三年半,我竖起大旗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