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判断到底有没有招惹什么,悄悄受到影响,张山甚至跑到洗漱台的镜子前,认认真真审视自己的脸。气色应该也还行,或许是练功的缘故,张山觉得自己的皮肤白了不少,隐约还有点细腻、润泽的味道。好吧,自恋,自恋了。
暂时没发现有什么不妥,张山找了个软和的小布兜将琮装进去,塞到自己枕头边。张山倒是没想着要给琮滴血认主。一来,张山对琮的来路,还是有点吃不准。二来,张山也不认为,肉体凡胎,一个普通人,手上流点血能有什么用。而心头血、精血之类,张山至今仍旧搞不清楚这些指的究竟是什么,怎么与现代人们所说的循环系统中的其它血区分开来。
相比于滴血认主,其实张山更想知道这琮到底是不是玉的。他拿着放大镜,打着光,看琮圆孔的内壁,看刻痕深处,看那些裂绺,然而,什么证据也没找到。冲动时,张山甚至想拿金刚锉、砂纸将琮磨开一角,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光?不过,终究还是没能下得去手。
后来,张山又反复确认了好几回,看究竟是琮本身有光,还是夜晚外面光线造成的错觉。观察下来,琮上的光晕并不是偶尔才出现,月亮好的时候,光晕会浓郁些,阴天或者没有月亮的时候,光晕就不怎么明显。因此,初八到十五,张山依然把琮放在窗台上,其它时间则拢在身边。这么做,主要张山想试试看,这琮对于练功以及他的身体会不会有帮助。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使用,张山只能采取笨办法,想着多贴近多接触,或许慢慢就能气息相感。
就在张山拿出水磨功夫,准备打持久战时,一天晚上,距离他发现琮上光晕差不多两个月,他坐在床上,一手拿着本参同契解说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另一只手照例攥着琮,轻轻摩挲。张山读到“筑基”一篇,书上写道:明朝以后,道家讲“百日筑基”,其实有些人不到一百天就可以建立这个基础,甚至六七天就可以达到。当然有人修道一辈子都做不到,只会闭着眼睛,眼睛黑黑的打坐。这位说筑基,与平常大家说的筑基有点不同。平常大家说筑基,都是修炼已略有小成,达到了修炼的一个小境界,标志性特征就是,用法术已经颇有手段,比如能御剑飞行什么的。这位说筑基,就是修炼最初的入门功夫——建立修炼的基础,“示人以入手处”。怎么说呢,如果和大家熟悉的要经过练气十重甚至十一重圆满,而后还要吃昂贵的筑基丹才能筑基相比,这位说的筑基要简单得多,百日甚至六七天就可以。但如果和引气入体的入门功夫相比,这位说的筑基,其实非常难,踏入修炼门槛的平均时间长度是百天,有人甚至修炼一辈子也入不了门。
“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书上写道,修炼入门第一要是“闭塞其兑”。兑代表口,人身九窍,头部七个,下面两个,都要封锁,不向外漏。首先是口,所谓“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体上的三光,是头部四窍:眼睛和耳朵,以及心,“陆”代表大地。修道要让六根都安静下去,做到无念专一,意不能动,意一动即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
随着张山默念“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张山自觉气息沉沉,张山也不管它,任由气息沉静下去,絪缊醺然的感觉逐渐弥漫全身。可倏地,张山感到握着琮的左手传来一阵能量波动,神识也为之一阵激荡。待平静下来,睁开眼睛,张山发现自己站在一个陌生的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