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说这一日两升米粮,日钱二百文,靠谱么?”
“我哪知道,但不来怎办?你家可有过冬粮?”
“也不难,两升米扣一半伙食,能发一半,饷银给钱引!也不算太差,不算太好。”
“哎,到处是金贼,就怕没命吃军粮。”
山南营地,土墙外,百姓已聚集过千,叽叽喳喳,相互议论着团练军募兵之事。
昨日下午,分出三十兵卒,带着莫峥亲自教的话,跑遍三处聚居区。
也没说太复杂,就是募兵,不过说清了,只募勇敢效用兵。
说得更清楚的,是从今往后,无贡献者,即刻断粮。
因此,整个仇池山上,几乎能动的青壮,皆已到了。
而所谓“效用兵”,最早产生在百多年前;
那时候一些官员子弟、举人文士、豪富勇壮之民愿意参军,求一个进入仕途恩赏,毕竟科举登科太难了!
而这些勇壮之人,大多武艺傍身,装备精良;
到军队后,主要负责刺探敌情等任务,地位和待遇比普通士卒高很多,相当于低级武官。
最早形成定制,官家只限额批准全国两千人的编制;
这些效用兵,不“刺面”,也不驻扎兵营,可离营回家居住。
靖康之变后,朝廷精锐尽丧,面对金国肆无忌惮南侵,“效用兵”的作用大显,一时间,招募过万。
但此时,效用兵的成分,已不仅是官宦子弟和勇壮之民,流民甚至山贼等罪民被大量招用。
岳爷爷那时候,也曾应募效用士而从军,那时候的朝廷兵,已是“七分军兵、三分效用”为准,形成惯例,沿用至今。
只不过,如此一来,效用兵不再如最初那般精锐。
百姓聚集差不多,莫峥没有演讲,没有煽情,直接宣布开始筛选。
外有金贼威胁,内有断粮压力,心里再惧怕,嘴上再议论,谁还不是争先恐后来呢,生怕自己选不上而已。
人群渐渐往前挪,团练兵四十人排成两列,竹枪阵如同刺猬般摊开,对着人群。
中间留出四条通道,过了通道则站着四个老卒:
第一都都头陈立,第二都副都头胡大田,以及总算正式任命的,团练军斥候营都头孙军,亲卫营都头络腮胡子阿南。
四人分辨也简单,不论身高,不考武艺,只看年纪和体格,排除老弱病残即可。
不出预料,筛选十个,便有七八个都是两鬓斑白的老弱,
“军爷,我还能拿刀,留下我吧!”多数百姓都听安排,到第十人,却是一个杨家庄的人跪下求情,颤颤巍巍,老泪纵横。
“老丈,你被录了!”选人的都头陈立抬手往左指去。
老丈一愣:“啊?”
陈立又言:“去吧,那边会分派活计!”
老丈有些害怕,他前面的老人起码六十岁,被赶往左边空地,而他前面的两个青壮,却往右去报道,
他想争取一下,听到左边也有活,这才半信半疑的走去。
老丈名杨用,五十有五,其实家中有一子一女,但从军之险让他不得不按住儿子,自己前来。
他打算胡乱报个四十五的年纪,先应付了再说,谁知,这边只用老卒分辨,根本不问年纪。
南侧空地,旧第三都老卒,团练军第三都新都头黄志青迎了上来:
“老丈,我这里有两个差事可挣米粮。你姑且等待,这边满了十人,我便说一次。”
杨用不敢造次,木讷的应下。
随着人流不停筛选,大多数人被赶来左侧,确实是杨家庄人占了多数。
杨用不识数,只看人多了,便眼巴巴瞧着刚才与他搭话的军士。
“诸位乡邻!”
终于,面相憨厚的黄志青,一指远处的大谭百姓驻地,开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