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怎么才相信你的判断是对的?”梅丽莎仍不松口,反问莱昂道。
闻言莱昂从下面的抽屉拿出一份资料递给梅丽莎:“这是我的经济学老师布莱克教授写的一份报告。
“上面详细的列举了这些年城市人口向郊区再向城外的迁移过程,以及每年的人口增减信息,这种趋势在经济学界被定义为‘逆城市化’。
“这些年逆城市化在不断加速,老师判断以后以城市为核心的市场消费主体会被遍布城市周围的卫星城镇所取代,正是因为此我才会办这个《洛杉矶生活报》,因为我看到了未来。”
梅丽莎看着这份报告的详细程度感到很吃惊,看到报告的撰写人不禁眼神一缩:“帕金斯·布莱克教授?那位总是站在下层民众角度发声的加州民主斗士?”
莱昂有些疑惑。因为他也不知道布莱克教授以前是怎样的,教授也从来没说过。
不过在他的了解中布莱克教授确实和大多从事学术的经济学家不同。
年轻的时候布莱克教授不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研究理论,而是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走访乡村、工厂等地方。
等到年龄渐长跑不动了之后,才慢慢变成了委托别人去调查。
哪怕年龄大了,布莱克教授还是经常去下面调研。
相比起那些连米价肉价都不知道的经济学家来说,布莱克教授在这方面强的太多了。
梅丽莎看到莱昂有些不了解,于是向他普及起了布莱克教授的一段高光时刻。
布莱克教授年轻时曾亲眼见证了米国小农场主的破产和大型农业企业的崛起,感慨在这样一个有着得天独厚农业条件的国家居然需要依靠限制农业生产来换取农业稳定。
比如一个农场主有100英亩土地,但是因为米国的粮食产量太高,种多了卖不出去。
所以联邦政府规定这100英亩土地只能种植60英亩,其他都要荒着。
如果是放在海对面的夏国,人民一定会将定这种规定的人喷出翔来,但是米国这边虽然有零星反抗,但是最终都不成气候。
种植的粮食少了,农场主收获的自然也就少了。
而小农场主由于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出现天灾,或者粮食价格低廉的情况基本就一年白干,甚至血本无归。
长此以往便无法维持经营,只能将土地便宜卖给大型企业或大农场主,自己进城打工。
见证了这一切的布莱克教授曾为农民发声,提议建立最低收购价制度,这样不管如何农民的收入可以得到基本保证。
最后在他以及众多同仁的努力之下促成了《农场法案》。
简单来说,《农场法案》就是让联邦政府规定了每年各种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并且优先收购农民和小农场主的粮食。
同时建立常平仓,进行作物保险、救济贫困的佃农。
能有如此建树的布莱克教授在农民群体之中自然是万家生佛,但是也被大资本忌惮。
而因为这种保障农民收入的提案,在经济学界,布莱克教授也受到信奉自由竞争的经济学界主流思想的排斥。
年轻时的布莱克教授脾气火爆,看不惯便直接怼人,和一些经济学家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动手动脚。
他曾经在电视节目中大骂对方是蛀虫,是收受资本家金钱后祸害农民的贱种。
莱昂听到后不禁对布莱克教授大为敬佩。
原来布莱克教授那么牛叉,怪不得他说自己在州里有些面子,也难怪晴天加油站的老板对布莱克教授那么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