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和素云都一脸担心地看着脸色惨白的平儿。
琏二奶奶偷偷用公中月例钱在外私放印子钱。
这在老太太和太太那里,已经不算什么秘密。
她们两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人焉敢多说半句。
对鸳鸯和素云来说,她们不懂什么朝廷律例。
作为贾府丫鬟,她们潜意识觉得,琏二奶奶私放印子钱,将来东窗事发,大不了罚银了事。
可是辞大爷方才的语气,却是冰冷至极。
观他的语气,似是要追究到底?
陆辞语气骤变,突然起了怒火,并不是他要管贾家的闲事。
而是陆酒他们在彻查平南侯府买卖地皮一事。
从中查到平南侯府过契当天,京都府衙出现的人有王昀、贾蓉、贾蔷、傅试,以及一位内务府的主事刘德。
这个刘德,在前一日收受过来旺一笔千两银票。
当天,刘德和来旺见面,其中贾蓉和贾蔷于席间作陪。
来旺又是王熙凤在外面的代言人,这个不是什么秘密。
综上所述。
陆辞不得不怀疑,除了王家和贾珍之外,买卖他陆家地皮。
究竟是王熙凤的自作主张?
还是背后的王夫人授意。
抑或者,整个贾家都参与其中。
若真是他贾家参与其中。
陆辞念及此处,他的嘴角轻轻上扬,眼眸之中闪过一道戾色和精光。
这几日陆辞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就是陆彦这个便宜父亲,为人虽迂腐,但他绝对不会指使平阳侯起兵。
在查清父亲被人诬告之前。
直到这个真相大白于天下。
那时的陆辞,方有绝对的把握,可以亲眼看着贾府被抄家的进度。
该是他陆辞的,无人能够夺走。素来是他占别人的便宜,还没有人能从他身上讨到好处。
倘或真是王夫人在背后打的鬼主意。
陆辞不介意她们母子二人,还有王熙凤,同去贾家祠堂跪个三天两夜。
先讨个利息再说。
开国初期,太祖大力发展商贸,商人地位有所改观。
民间渐渐形成印子钱的生意。
后面发生人命案件,太祖一面命刑部出具律法管制,一面让内务府经营放贷之利。
朝廷律例,民间私放印子钱,债主枷号一月发落,各地主官在管辖范围内,举放钱债者杖八十。
偏是如此,民间的借贷还是经久不息。
太宗元年,天下盐政初定,盐引大权旁落内务府。
由内务府大臣给每个行省盐商分派。
太宗二年,湖广盐荒,引发民乱,湖广巡抚出面安抚庶民,却死于乱民手中。
朝廷一面遣兵镇压,一面派钦差前往查实。
最终得出盐荒导致民乱的结论。
湖广大盐商王杰,为了买通时任内务府大臣,获得更多的盐引,甚至还想插足西川、淮扬地区的盐引。
于是他不惜一切,在民间各大钱庄、放贷人手中借了天文字数的银子。
内务府大臣收受他的大笔贿银,最终给了他前往淮扬、西川贩盐的盐引凭证。
这也让王杰声名鹊起,成为国朝盐商第一人。
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杰贪心不足蛇吞象,盘算着以低于淮扬市场三成盐价。
将湖广的大批食盐悉数调往淮扬,期望抢占更多的份额。
继而一举将淮扬盐商赶出扬州府。
他做了两手准备,另外派人从川盐那边低价进盐,填补湖广的盐引份额。
而这也让他招来杀身之祸,贩往淮扬的数十艘盐船,悉数在龙蟠矶沉没。
另一边,派往西川的人手,亦在崇山峻岭之间,落得个尸骨无存。
湖广民乱导致朝廷死了一位封疆大吏。
太宗震怒,令锦衣卫彻查。
不料,锦衣卫指挥使却将所有过错归究王杰一人身上,只将王家抄家灭族。
于是,暴力机构东厂,应运而生。
最终,时任内务府大臣的蜀王,被剥夺亲王之职,降为蜀国公。
太宗长子汉王因和蜀王有银钱来往,被震怒的太宗降为二字亲王。
从那个时候起,一字亲王悉数改为二字,成为朝廷定制。
后面,太宗从都察院、吏部和户部,抽调官吏组建新的盐引官衙。
盐务总局水到渠成,署理天下盐引。
太宗又严令刑部和大理寺,整顿民间私放印子钱的律例。
‘凡经营参与私放印子钱,债主枷号一月发落,放钱债者杖八十,流发三千里,属地主官革职查办。’
‘倘或出人命,放钱债者斩立决,主官流发边地。’
这两条朝廷律例一出,太宗时期,民间私放印子钱者慢慢销声匿迹。
直至乾熙朝,民间不能借贷,那些没落的权贵怎么办?
平日丰衣足食的他们,一不懂经营,二不晓节流,哪怕家里有一座金山也遭不住。
终究还要顾忌脸面,不敢买卖祖产。
以往还能放放印子钱吃利息,现如今,实在是坐吃山空。
于是就有人上书朝廷哭穷,哭的勋贵多了。
上皇无奈,只能准许他们从国库借银。
安南反叛,朝廷因上皇三下江南,国库出借的银两一时半会收不回。
京营大军要开拔,这又需要一大笔银钱。
这时有民间经营钱庄者跳了出来,答应给朝廷提供粮草军饷,但朝廷必须放开印子钱由他们钱庄经营。
这个口子一开,于是乎,那些权贵们都有样学样。
堪堪到了乾熙四十年,私发印子钱,尤比太祖当年。
陆辞对这件往事知之甚详,是他先前让人摸清九门巡捕营的职责,得到的案宗。
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巡捕营提莫的还是盐务总局和户部的私兵!
每年十月,巡捕营都会受命,派出精锐前往天下各处。
押运盐政课税,或者随同锦衣卫,押运各個行省的税赋进京。
这不妥妥民国时期的税警大队吗?
陆辞沉默没有发话,唬得鸳鸯和素云脸色发白。
却说平儿愣神了许久,好不容易让激烈跳动的心脏平缓下来,方才将往事说了出来。
“当年,奶奶和我还很小的时候,在金陵王家老宅那条街上,有位姓来的人家。”
“他是打磨金子的好手,不管旁人想要打磨什么样的金银手镯,来大叔均能满足旁人的要求,且做工精美,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