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周以后,王彦庭慢慢发现问题了,相对而言,军校的课程更加简单,速度更快。
一来他自己懂得也少,孙子兵法什么的,周瑜的后人周本比他讲的还好。
二来新内容确实也不多,比如等高线、比例尺,虽然几个将军学员现场表示了极大的惊讶和认同,但是学起来确实很快,不到两天就人人会画了。
至于什么沙盘,那就是一点就透的东西,根本不用他操心。
以至于半个月之后,王彦庭就要李振安排场地,准备第一期的军校开学了。
确实,以王彦庭的水平,编出来的教材就这样了。
即便是全新的学员,估计最多也就三个月,就能完成学习顺利毕业了。
比较麻烦的是那些文化课的学员。
即便这些人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还是有些困难。
王彦庭是很佩服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的,这么多的典籍,居然能够完完全全背出来,就离谱。
所以如果从死记硬背的角度来看,速度真不慢。
关键是有些知识完全是全新的,就不是背出来的事。
王彦庭一个加速度的概念,就足足讲了两个时辰,才勉强被大家理解了。
面对400多人,大嗓门喊两个时辰,真是头大啊。
想想隔壁的军校都快可以运作了,这边居然老师都还没有学好课程,差距也太大了。
没办法,自己定下的策略,含着泪也要执行下去。
王彦庭觉得不能就自己苦,这一代是来不及了,下一代的所有军校学员,全部要先过文化课。
自己设计的课程,在后世也就是小学水平,以这个时代的人的学习能力,一年时间足够完成所有的课程了。
这点时间,他耗得起。
这第一期的400多人里,真正以后去做教师的只有360人,那必须再教1000人以上,才能满足六十多个州的需要。
王彦庭实在是没有勇气,也没有时间去再教三期了,就让他们老带新吧。
也许有了三百多老师,一千多人的学员一期就可以搞定,比自己教方便多了。
文化学校的培训还在继续,军校却已经准备开学了。
首批学员王彦庭从军中抽调了300名营将、都将,算是幽州军校的第一期学员。
这点数量,在燕军的基层军官里,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是目前只有三十多个教员,将就了。
从第二期开始可以多一些,第一期学员中表现优异的可以考虑留校,这样可以招收更多学员。
开学那天,不但刘瓒来了,王彦章也从顺州赶了回来。
他是听说了军校的开学,特意找王彦庭混了一个旁听的名额。
很久以前,王彦章就已经意识到,光靠自己的武力在燕军里面是没有多大前途的,燕军现在打仗,更多的是倚仗整体实力,和个人勇武关系不大。
这一回,他想亲眼看看,亲身体会一下,军校学习的课程能否弥补自己的短板。
意外的是,崔胤、裴枢和独孤损也不请自来地参加了开学典礼。
三个宰相在王彦庭的陪同下一起往里走,迎面就看到了门口两侧挂着的对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怕死,莫入斯门。
没错,王彦庭剽窃后世那个着名军校的,他给自己的解释是:致敬!
虽然立场不同,但是王彦庭对那所学校的学员的铁血精神一直心向往之。
在那场抵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中,那所军校的20万毕业生牺牲了19万人。
前世作为历史发烧友的王彦庭每次看到这个资料的时候,都忍不住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那些前赴后继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了这十六个字的真谛。
此刻面对这这副对联,崔胤身形顿了一下,仔细看了第二遍。
一边独孤损也是细细品味了一下,压低声音道:“这燕王志向不小啊。”
裴枢看了他一眼,没有作答。
这件事,谁不知道呢?
这副对联似乎一下子牵动了三个人的心事,都默不作声地往里走。
一直走到了大校场,三百多名学员已经肃立在场地正中了。
五名教官和二十多名助教在前面的讲台上站成了一排。
按照王彦庭的要求,先是副校长葛从周宣讲了军校的管理规定,各种奖惩措施。
然后就是安东节度使刘瓒的讲话。
在燕军中,刘瓒的形象已经被有心人塑造成了王彦庭的伯乐。
是他发现了王彦庭的不凡之处,处处提拔和支持,甚至把爱女嫁给了王彦庭。
可以说,在王彦庭的成长史上,刘瓒绝对是最大的功臣。
对于这样明目张胆歪曲事实的做法,王彦庭表示拥护和赞赏。
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