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说道:“丞相应该当众拒绝的,你在宴席上不说话的举动,很容易引起赵丞相、李将军的怀疑;朝廷之所以派使者来招安我们,而不去赵丞相、李将军那里,目的就是分化我们,令我们互相猜忌。”
“雷、泗二州的援兵虽说快到了,但朝廷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赵丞相、李将军认为我们已经投靠朝廷,他们必然撤军;那时,我们孤立无援,只能束手就擒。”
“依我看,丞相宜召集士卒,当着他们的面烧了招安诏书,赶走苏由,以此安抚赵丞相和李将军。”
刘诞揉了揉太阳穴,问道:“军中粮草不多了,想必李将军那里也不够了,京都仍旧坚固,一时间难以攻下;你说,我该怎么办?是退走还是继续坚持?”
李源分析道:“我们粮草不够了,城中没有食物补充,他们消耗只会更大;只要回头灭了援军,不怕京都不投降!”
刘诞摆摆手,说道:“回头打败援军?如果他们不跟我们打呢?我们耗不起啊!”
李源说道:“他们急着救京都,且不知道我们营中虚实,以轻骑挑战,他们没有不出战的理由;而我们,只需要把主力埋伏在后面,等他们进了埋伏圈,生死就由我们说了算!”
虽说刘诞赞同李源的办法,但心中仍认为不保险,万一对面就是不跟他打,和他耗着,不出半个月,他就得杀马了。
真到那时候,跑也跑不掉,打又打不了,除了死怕是没其它可能了。
“下去吧,我在想想。”
李源走后,宋丹又来劝说刘诞班师回洛都,“丞相,等军队休整完毕,粮草补充后,再来也不迟。”
刘诞没说话,挥手示意宋丹退下。
次日,苏由招安刘诞的消息传到赵义、李盛的耳中;李盛叫来陈道养,询问他怎么看这事。
陈道养也摸不清刘诞的心思,建议李盛派人去问问;然而,这事让李盛下定了撤退的决心。
当天晚上,李盛下令撤兵,趁着夜色偷偷撤出京都,等太阳升起,李盛大营空无一人,只剩空荡荡的旗帜在原地飘荡。
南边的赵义听说李盛撤退,加上刘诞那暧昧的态度,没一点犹豫,当天跑路;而刘诞得到消息,已经是三天后。
这下,刘诞陷入了尴尬境地,他叫来苏由,假装答应归顺,派使者先跟苏由进城。
“为表城易,在下先把大军后撤三十里。”
然而,这一切被有准备的苏由算到了,他回城第一时间向武风说明情况,不等武风下令,同守城将军商量,只等刘诞大军拔营而起,立刻出城发起进攻。
当刘诞大营中最后一个士卒撤出大营时,京都城门打开,一支千人骑兵、三千步卒组成的大军冲出城外,直冲刘诞大军。
没防备的刘诞根本来不及列阵防御,眼睁睁看着麾下士卒被朝廷大军冲的七零八落,除此之外,他能做的就是逃跑、逃跑、逃跑!
混乱中,刘诞和大部队分散,带着百来人往北而去,宋丹、陈悦、李源等人各自带着一部分兵力窜进山林,白天躲在洞里,晚上偷偷往东跑,过了三天,他们才跑出京都范围。
而刘诞,往北跑了一段路后,见身后没人追来,想也不想的往东而去;一路上既不敢靠近城池,也不敢走大道,专挑人少的小路走。
在宋丹逃回洛城后,李源、陈悦、刘诞、李盛、赵义陆陆续续到了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