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孟途走到他身边,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明天约也一样,不就是520加1嘛……”
“门当户对。”与非突然简洁地说。
“什么?”
与非懒得解释,无精打采地走掉。
与非清楚地记得,那是吴婵和他一起招聘的时候讲的话:“招聘跟结婚一样,讲究门当户对,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人家是金,你也要拿玉来配,不然为什么跟着你。”
人家是金,他李与非有什么玉来配?有的不过是几次接近赤字的财务报表而已。吴婵和富二代鲍平在一起,那才是门当户对。他李与非凭什么来抢呢?想到这里,与非意兴阑珊。
长期以来,李与非只考虑到科学上的配对,但是人比科学复杂多了。
……
鲍平和吴婵吃着饭,他看似无意地问:“星丛为巴比伦设计的芯片,进行到什么地步了?”
“已经去流片了。”吴婵也看似无意地回答。目测鲍平没听懂“流片”,又跟他解释了一番。
鲍平打趣:“你现在真是半个专家了。”
“我现在每天跟一群专家待在一起。”
“一群吗?我以为只有李与非一个专家。”鲍平意味深长地说。
吴婵看了他一眼,也意味深长地回答:“这个行业靠一个两个专家根本是不够的。当然,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也只有他那样专业的人,才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鲍平凝视着吴婵。她看似公允的一句话,仍然忍不住露出一丝骄傲的表情。那个男人,那么让她骄傲吗?
吃完饭回到家,鲍平看了下时间,算来美国那边还不到睡觉时候,就拨通了费尔德的电话,跟他汇报了星丛二号的进展。
没想到费尔德毫无兴趣:“你不用那么担心,我从来就没把星丛当作对手。他们还没这个资格。”
“可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他们连万一的机会也没有。他们找不到中试线。”费尔德愉快地大笑。
鲍平也只好跟着笑,心里嘀咕:你倒是给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中试线?好像我听得懂一样。
费尔德的嚣张也有道理,因为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中国缺少很多环节,不是一家公司一两个天才就能补齐的。
在费尔德眼里,星丛现在还不在牌桌上。
第二天,星丛内部也讨论起中试线。
吴婵问:“什么叫中试线?”
李与非解释:“就是小规模流片之后、大范围商用之前要做的一个测试,相当于让芯片走一圈模拟生产线。主要是测试芯片的稳定性和磨合工艺,摸索如何大规模生产。”
吴婵说:“那很好啊,我们就去上中试线。”
李与非摇头:“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