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导写的这首歌真的很好听,我练了很久。会作词写曲的导演本来就没有几个,更别说霍导还是个畅销小说家。《鬼吹灯》和《饥饿游戏》也写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来回看了好几遍。霍导这么全面这么厉害的人,我从来没见过!”汪鸥说道,表情和语气满是崇拜。
“霍导一直很强,很厉害!”旁边的王楷理所当然,他算是霍辙的小迷弟了。
“霍导确实是我见过的最有才华的导演。”徐震也说道。
“霍导确实是天才!”王保强及周边工作人员也纷纷跟上。
“确实厉害!”陈珮斯和朱世茂也竖起了大拇指。
霍辙谦虚地摆了摆手:“多学习多钻研罢了,不难。也别恭维我了,赶紧休息,休息好了我们继续拍。”
众人休息了一会儿,拍摄继续。
【“张一曼”欢快地哼着歌,“裴魁山”穿着一身老式中山装出现走到她面前,他满脸笑意地看着张一曼,静静地听着她哼唱,眼里充满了爱意。
张一曼唱完,脸上露出调皮的笑:“我要是在上海有周璇什么事。”
裴魁山听着,宠溺一笑,从编筐里拿出一瓣蒜,跟着剥,然后突然叹了口气:“唉,驴得水这事儿要是瞒不住了,你有什么打算。”
张一曼语气稍急:“怎么瞒不住了,他们不是在解决么。”
裴魁山跟着说:“我是说万一,万一这事儿要是败露了,咱们学校可就黄了,到时候有什么打算。”
张一曼语气撒娇:“哎呀,你现在别让我想这个吧。”
裴魁山开始劝说:“我有个同学啊,在西南联大,那边缺个助教,想不想去。”】
……
之后的情节就是:张一曼插科打诨婉拒了裴魁山想要她去西南联大的好意,然后裴魁山突然就表白说想要和她结婚,张一曼再次拒绝,两人关系开始变化。
这种双人对话的场景很常见,在绝大部分电影里都有。
在原版电影中,这段戏拍得比较一般。
——就是两个演员对话说台词,正反打镜头来回地用,镜头设计十分常规,灯光也是大平光从头用到尾,没有太多的美感和韵味。
但这段戏,其实不仅体现了“张一曼”和“裴魁山”两人关系的转折,也预示着剧情将要开始由“喜”到“悲”。
可是如果刨除两人的对话和台词,观众从画面里根本感受不到这种变化。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是镜头服务于叙事,服务于人物心理,能让镜头传递情绪,让观众的情绪随画面变化而起伏的。
可是原版电影没有,整部电影都只是机械地转场,切镜头……
电影画面应该有的光影变化,应该有的纵深感、层次感,一点也没有。
剧情推动全程只靠演员说台词,角色形象变化也只靠演员表演,电影的所有镜头就突出一个“毫无波澜,平淡至极”。
类似的,还有“裴魁山由爱生恨后第一次出场”、“周铁男热血男儿被枪声吓倒跪地求饶”、“铜匠性情大变”等等戏份。
这些戏份本来该是电影里的点睛之笔,结果原版电影里全都拍成了平庸的大段对话,缺少“视听”上面的震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