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是恒温的,冬天温温的,到了夏天又凉丝丝的,所以小时候放学回来都是舀一碗凉水一口气喝光,也没有闹一回肚子,不像现在喝生水简直是拿命开玩笑,真不知道是身体退化了还是水有问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这水金贵着呢!家井滋润着人们的生活,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邻里之间的感情似乎全靠了这一口井水,互相帮衬克服一下暂时的困难。如果邻居老人遇到了吃水困难,就会得到附近人家的帮助。这任务往往派给半大孩子,他们便乐呵呵的把老人的水缸打满,然后顺便扫扫地,老人杂乱无章的生活就会有声有色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家里做了好饭,先想着给老人端一碗去,老人高兴了就会拿出藏了好多天的糖果什么的答谢,但多半会被拒绝,因为孩子们知道老人的不易。
当人们终于过上“楼上楼下网络电话”的便捷生活时,家井被自来水取代了,人们不禁会想消失的不仅是井水的温度,连浓厚的邻里情也一同被稀释了吧?
卫兰向远处望去,有一辆车子在一条乡间公路上飞驰,路两边是刚刚秋收完的田野,这时候看过去就感觉秋风剥去的不仅仅是树叶子,就连大地也脱了外衣,青筋暴露中显出苍茫的底色来。
这时候,一个站在田野里的身影一闪而过,虽然只是瞬间一瞥,但是头脑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那一瞬间让人觉得他像极了一棵庄稼。
对!就是庄稼!是一棵行走的庄稼,也许他从未走出过这一片土地,也许就像候鸟一样每年在打工地和这片土地之间往返,土地并没有承诺什么,可是他依然执着地耕耘……
犁铧将收获之后的痕迹翻入深深的土壤,这片土地所有的辉煌也就清零了,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卫兰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父亲甚至爷爷都曾经站在地头守望,或者田间奔忙,不同的是从前负犁苦干的老牛,和父亲爷爷们一起留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了。卫兰的面前是农业机械,耕耘播种一整套下来也就个把小时完成了,所以她有了大把守望的时间,看着田间一垄垄的种子渐渐的发芽,吐绿,终于站成行列整齐的“检阅方队”,于是故事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演绎……
远天蓝色之下,飘荡着几朵白云,不知是否酝酿着一场秋雨,这是庄稼们的心事,可是又何尝不是行走的希望?
庄稼们随风而舞,沐雨而思,似乎没有什么忧愁的事,可是细数起来,它们的危险还是随时随地出现的,比如虫子的啃食,比如干旱或者洪涝的折磨,哪一样都会让它们生不如死,只是过惯了这样的日子,与其整天担惊受怕,不如自得其乐。
一声长叹,田野间的守望者想起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费劲巴拉的把他送到城里上学,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还是挺出色的,就是一有机会还是会跑回来,到地里待一会儿,守望者就觉得孩子没出息,不料孩子却说接接地气会让他更有精力决胜课堂。
孩子彻底说服了她,从现在起,她能决定的也只有这块地了。人们甚至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她的孩子远远的出现在村头的老柳树下,冲着她也是冲着这一片庄稼地喊:“妈,吃饭了!”
见她没有回应,孩子开始小跑起来,风掀起他胸前的红领巾,仿佛一团火在燃烧……和着天边的火烧云倒很和谐,庄稼们一瞬间激动了,就为着眼前这一团火,它们得好好生长,用饱满的辉煌供养希望,这时候风中倒有了琅琅的书声……
当守望者回头时,孩子的身影连同书声一块儿消失了,她才恍然大悟,这,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儿子早就考上城里的中学,村头的老柳下能够看得到的只有守望者的身影,他依然在守望,只是目光在孩子生活的地方……
于是,她在不知谁家的地头平地上写下这样的句子:
目光是一根悠悠的思念/ 望子成龙/ 跨越万水千山/ 当你越来越成为背影/ 一片庄稼就是/ 一片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