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三位历史名人,他们在教科书中非常着名,许多孩子都将他们视为大英雄。
然而,令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是,他们曾经非常仰慕的英雄,真实面貌竟然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甚至已经坏到骨子里。
那么,这三位大英雄究竟是谁呢?他们各自又拥有怎样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呢?
坏事没少做的沈括
在当今社会,“反差”一词愈发流行。许多看似温和无害、心地善良的人,其实也可能会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行。
科学家沈括是北宋王朝的第一位“反差”大奖获得者。
他的名声如雷贯耳,堪比他所着的《梦溪笔谈》。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沈括生活在现代或上个世纪,以他的成就,获得一个“诺贝尔全能奖”绝对不成问题。
他的贡献不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涵盖了当时的大多数领域。
例如,在化学领域,沈括首次引入了“石油”这一术语。到目前为止,他是第一个使用“石油”这两个字的人。
在发现石油后,沈括随即利用这一材料来制造书写用的墨。
此外,沈括还提出了更为先进的利用胆水炼铜的方法。
这位大哥不仅在化学领域非常出色,还在数学、物理、医学以及天文地理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如果放在当今时代,他绝对是一个全能的大学霸。
当然,人家的本领可不仅限于此。
在经济、军事、水利等领域,沈括在当时也做出了显着的贡献。
在当时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能发现沈括的身影。兴致一来,他还会展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
沈括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才智深邃,几乎没有什么他不精通的领域。
尽管沈括个人能力相当全面,但他的人品却存在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王安石当年发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而沈括是其中的拥护者之一。
无论是古代的变法,还是当今的改革,都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以砸缸的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应运而生,他们坚决反对王安石的新政策。
后来,新皇即位后,变法失败,沈括也因此受到牵连,被降职处理。
沈括为了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开始改变立场了。当时有人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行为:“反复无常,攀附大臣。”
沈括为了追求官位,竟开始诋毁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
有一次见面时,大文豪苏轼将他的一部新作赠予沈括。
沈括将那些他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做了标记,然后专门呈送给皇帝,并表示苏轼是在羞辱朝廷和讽刺皇帝。
苏轼的确令人同情,明显是交友不慎。当然,这也要怪他自己,没事干嘛把作品送人。
由于沈括的努力,着名的“乌台诗案”得以发生,单单受牵连的人数就有数十人之多。
在王安石等元老的极力营救下,苏轼仅仅被贬职,差点命丧黄泉,实在惊心动魄。
沈括之所以要陷害苏轼,完全是出于对他才华的嫉妒。
在文学成就上,沈括确实不如苏轼,但在其他领域,沈括无疑占据优势。仅仅因为别人稍胜一筹,就施以如此狠毒的手段,实在是过于恶劣了。
幸好当时的宋神宗既非昏君也非暴君,否则苏轼或许真的会早早离世。
滥用权力的小人匡衡
接下来获得“反差”大奖的是来自西汉王朝的匡衡,这个人更加广为人知。
有一位勤奋的青年,为了在夜晚继续读书学习,不惜打破家中的墙壁,借用邻居的光线来照明。这段故事大多数老师都曾经讲述过。
然而,通常老师们并不会讲述匡衡之后的命运。
倒不提及匡衡后来的经历,单就凿壁借光这件事本身,确实有很多疑点。
匡衡凿壁真的是为了看书吗?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匡衡是在偷看别人的隐私。
毕竟凿穿墙壁是一件大事,隔壁人家如果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因此匡衡只凿了一个小洞。
这样不仅能借到光,还能借此机会偷偷观察隔壁邻居在做什么。
尽管我们鼓励努力学习,但不提倡这种破坏财产的行为。
毕竟那堵墙属于两家,匡衡擅自破坏原本就不妥,因此有人质疑:“难道他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有一个会拆房子的儿子吗?”
无论如何,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但他的具体做法绝对不可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