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前因后果,刘备打下川蜀,孙权就忌惮他势大,直接撕毁盟约打荆州;刘备带兵要和孙权大战,因曹操占据汉中无奈割地求和;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关羽北伐被吕蒙再次偷袭身死,蜀汉丢失整个荆州。
我们可以看出,荆州的丢失不仅不是不执行诸葛亮“东和孙吴”的主张缘故,反而是汉中之战前妥协达成的停战期结束后没有再给孙权致命一击。
东和孙吴是靠不住的,至少在分出吴、蜀强弱之前是不行的。就像一位伟人所说“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和平求和平则和平亡”,“湘水划界”的妥协在孙权看来不是吴蜀联盟的恢复,而是短暂的停战期。
君子和小人是不同的,在诸葛亮这种君子看来曹操是大敌,我们哪怕对孙权妥协一点,也要团结东吴联合抗曹。但对孙权这种小人来说,我就看不得你比我强,对我有利我就不管什么盟约偷袭你。
现在你给我割地,我不仅不认为你是以大局为重,反而认为你是等着汉中之战后给我再来次狠得。所以什么盟友不盟友,你只要让我看到一丝机会,我就再全力给你一次重创,这就是关羽北伐时面对的场景。
对待君子有对待君子的方法,对待小人有对待小人的方法。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不仅不是没有与孙吴求和,反而是汉中之战后盲目信了孙权、让关羽北伐,没有腾出手后跟孙权大打一仗的缘故。
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更何况这个贼不久前就偷走了你一半的土地,你要明白小人就是小人、贼就是贼。要想占有荆州,首要防范的不是江北的强盗,而是江东的小偷。
“隆中对”大战略上很好,益州确实是困龙之地,只有益州出兵困难。但你既想要荆州,又不考虑东吴与你翻脸,甚至还想一直与别人和好就是问题了。
做战略最怕既要、又要、还要,你诸葛亮确实是天下奇才,但孙权也不是任你拿捏的棋子。你要想有盟友,就不能只考虑你要什么,也要考虑别人要什么。你什么都想得利,把盟友当成无欲无求的工具人,想象再好的战略也会破裂为泡影。
这就是我认为理论上“隆中对”更高明,但庞统的“荆州疲敝论”更现实的原因,因为庞统不管什么盟约、始终在盯着东吴。这样的人制定的战略,或许没有“隆中对”实现后成果那么大,但也绝不会沦为执行不下去的镜花水月。
“隆中对”什么都好,但就是好在执行不下去,你想有荆州、就不可能与东吴和好。就像你想成为亿万富翁,就不可能说又讲良心、又不爱钱、一尘不染,面对机会又有谦让美德一样,哪能什么好事都让你占了。
后世伟人也曾指出,隆中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分兵两路、千里之遥,不能互相驰援、力量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而诸葛亮的解决办法是东和孙吴,让孙吴不干扰蜀汉北伐,但关羽之死证明了外交的妥协达不成“隆中对”的战略要求。
孙权同样有野心,一个联盟不可能有两个话事人,必须分出一个强弱主导。想达成诸葛亮“隆中对”巨大战略目标的前提,就是先打服孙权,分出来强弱、练出了自己的百战精兵,堂堂正正的扫平天下。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两家都以荆州为核心利益的情况下,外交的和谈始终是奢望。争夺天下不进则退,你刘备不退、他孙权也不会退,和谈只应是战争结果的反馈,而不是本末倒置认为妥协和谈能换来战争胜利。
所以在我看来,小人畏威不畏德,对孙权不仅不是关羽太傲外交不行,而是刘备集团“隆中对”战略没有规划一场让孙权彻底肝胆俱裂的大战。
孙权弱在军事、强在政治,他不可能靠说服放弃荆州,放弃长江中下游连成一片的立国机会。必须针对孙权的弱点军事,用拳头给他讲道理,讲这世上最大的硬道理——就像张辽在逍遥津给他讲的那种硬道理!
对一个喜欢制衡的人来说,他永远只会跟着局势走;让他不再善变的方式只有一种,将他彻底踢下牌桌。
所以对孙权必须打,汉中之战后不仅不让关羽北伐,反而让关羽利用比曹操优势的水军防御曹军南下。让刘备带着蜀汉精锐的陆军,在江汉平原上大打孙权脆弱的陆军,以长击短彻底把孙吴打成割据政权。
而后只占荆州,不贪图江东陷入治安战,成为吴蜀联盟的领导者。让东吴无力背叛自己,或坐观成败、或稍微牵制曹军(拿下荆州的全盛东吴也没起到很好牵制作用),以自己的硬实力堂堂正正扫平天下。
至于打孙权会不会导致吴魏联盟,不可能!魏国强到了吴国不能联盟的程度,蜀汉益州方向地利不利于突破;荆州以东孙权是靠长江水师挡住的曹操,不可能允许曹军南下;至于荆州平原为主、兼有河道,“汉中之战”后的蜀汉集中全部精锐真怕在这样的地理下堂堂正正打一场吗?
战后孙吴也不可能和曹操联盟,因为曹魏强出了可以联盟的极限,就像刘备夷陵之败后蜀国还要向吴国求和一样。只能是两个弱者联合,弱者联合强者只会渣都不剩。一战打服东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才能真正执行“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