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也是2001年劳动节当天。
中国科学院化学工质研究所以第一署名的身份,在《中国能源》的5月刊首页发表了一篇震惊全国的论文。
该论文的标题非常醒目,飞扬的文字和很少会采用的欢腾式艺术体,使这份严肃的专业期刊充满了一种扬眉吐气的神采!
主题:【可喜可贺!我国化学工质研究出现历史性突破!天佑华夏!属于中国特色有机碳库,终于建成了!】
副标题——【海军陆战队X部特异型碳Cδ分离小组,完成Cδ缓释燃烧实验,有机碳库难题得到解决。】
当国人们拿到这份期刊,每个对祖国怀有强烈感情的人,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
因为这代表了什么,根本毋须多言。
在这篇既是论文,又充斥着强烈人文情感的文章中,化学工质研究所与高能粒子研究所的两位主导研究员,分别表达了对海军陆战队X部后勤补给基地半年来,对此项国家工程的鼎力支持。
文章中,他们非常诚恳地向数亿国民致以了迟到的歉意。
又在文章末尾部分,发布了震撼人心的一系列科学预想。
【我们决定建立有机碳库之上的Cδ多方向研究,包括电池聚能技术,Cδ稀土性质研究。】
【我们将联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增设Cδ高能化学物理专业,进入Cδ专攻时期。】
【我国有希望在下半年拿出第一个Cδ量子反应肼,开创中国高效清洁能源先河!】
街头巷陌,商店里、电影院、公交车站牌,每个地方每个人的脸上,都弥漫着发自内心的自豪笑容!
许多高中处于高考冲刺阶段的同学们,有一些本身对自己未来的归属产生了迷茫。
因为从去年底到现在,虽然国人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但是具体到普通老百姓,这种便利又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是因为Cδ的经济适用性不是我们的,而是米国人和鸥洲的。
我们老百姓依然摆脱不了合资企业的压榨。
另一方面。
Cδ无法突破研究瓶颈带来的恶果,是一系列的。
长此以往,我国难免,重新回到受西方围剿的落后状态。
所以莘莘学子,面对整个社会的变化,中国科研的无力,难免产生失望和悲观的情绪。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高考的期望值。
很多以前学习优异的同学,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绩下降。
以前挂在班里的冲刺标语,那些狂热的语言,【倒也要倒在冲刺清北的路上!】显得讽刺又可笑。
冲到了又如何呢?
即便站在科研的顶峰,成为研究所的一员又如何呢?
还不是只能僵坐科学殿堂,遥望米国人用Cδ收割我们的财富?!
但是。
在劳动节这天,一切都变了。
天空重新染遍了瑰丽而烂漫的颜色。
学子们眼中的悲观和惆怅,互相映出了对方鲜活的面孔。
每个人的时间重新开始流动!
那些美妙的憧憬,崇高的誓言,在这一刻,再度变得清晰起来!
而很多人都已经把未来将要投身的领域,圈定了起来。
那就是在一些顶尖学府中将增设的新专业——
【Cδ高能化学物理专业】
很多高三冲刺班的化学/物理老师们,激动难捱地按着课桌,向同学们充满感情地呐喊着。
“同学们,Cδ这一物质的出现,使我长达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我第一次,无法准确的区分,基础科学到底是应该通过物质的成分(化学),还是物质的组成(物理)来判断归属。
“我想,这对于很多国内顶尖学者来说,同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以及命题,而你们,将是认清物质真相的一代人。
“同学们,我非常遗憾,已经无法像你们一样用火热和激烈的年纪,投身到这种需要付出一生的时光去追索的艰深课题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