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刚吃完早饭,营部通讯员就来通知黄晓伟,让他立即到营部,张营长找他。
张营长就是原来三营四连连长张涵予,不,是张汉玉。张营长叫张汉玉,黄晓伟误以为他跟电影明星张涵予同名,却原来只是两个人的名字念起来有些相似,其实并不相同。
长乐村之战,三营打得最好,三营长升任副团长,张连长破格晋升为营长。
张营长原来是国军。
黄埔军校毕业的张汉玉,是一个正直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国家不仅没有突飞猛进地发展,反而出现军阀割据,政治更加腐败的现实,激起很多青年人振兴国家,为国效力的热情。
张汉玉就是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个。虽然张汉玉的个性比较拘谨,但是对国家的热忱是非常炽烈的。当他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资料,便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武汉,前往广州,投奔革命。
上学期间,军校里国民党和共产党矛盾丛丛,常常发展到暴力相向。
为人拘谨的张汉玉选择了两不沾。他把心思完全放在学习上,一心想学习真正的本领,将来能够为国家的强盛出一份力。
一九二六年的广州,是一个革命的圣地,是所有爱国青年向往的地方。能够成为黄埔军校的学员,张汉玉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在军校里,他不仅学习了军事知识,还有幸聆听了很多革命家的演讲。有国民党的领袖人物,如廖仲恺,邓演达等,还有很多共产党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演讲都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张汉玉。
但是在国民党屠杀驱逐共产党的时候,拘谨的性格还是让他站在蒋介石这边。他相信蒋介石能够带领他们,建设一个清明廉洁,繁荣昌盛的中国。
然而,之后的经历,让张汉玉心灰意冷。
他去广州,是满怀热情去革命,去推翻军阀。但是现实是自己所在的军队,最终却变得跟以前的军阀没有什么区别。自己,还有自己的袍泽也渐渐地和北洋兵没有什么两样。国家还是那样的孱弱,官员还是那样地腐败,人民还是那样的贫穷。
空怀一颗报国之心,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一天天往深渊里沉沦,无能为力。
张汉玉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在与红军作战时,张汉玉成为了红军的俘虏。
他选择了加入红军。
他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不是国家的希望。他打算从红军的士兵做起,寻找一条救国之路。
然而,团长叶成焕把他留在了团部,担任作战参谋。
对于一名俘虏的敌军军官,可以有如此的信任,张汉玉不由得对这位极为年轻的红军军官的胸襟和胆识刮目相看。
在接下来的战斗经历之中,年轻的红军团长叶成焕,以及张汉玉身边的其他红军官兵的所做作为,让张汉玉相信,中国的希望就在于共产党,就在于红军。
抗战以来,张汉玉又跟随叶成焕团长在抗击日军的战场上驰骋半年多。这半年,真是战斗的半年,是捷报频传的半年。
一次次巧妙的指挥,一次次可称之为军事奇迹的胜利,让张汉玉对叶成焕团长钦佩不已。
现在团长不在了,张汉玉同772团的所有军人一样,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行动为团长报仇,要把工作做的更好,以告慰团长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