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院门被轻轻推开,刘三吾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朱公子,打扰了。”刘三吾微微躬身,声音平和而有礼。
朱怀抬起头来,看到是刘三吾,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刘先生,请进。”
刘三吾走进院子,环顾四周,赞叹道:“朱公子的院子,真是清幽雅致。”
朱怀笑了笑:“刘先生过奖了。请坐吧。”他指了指旁边的石凳。
刘三吾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朱公子,今日我来,是有一事相告。”
朱怀放下手中的书卷,神情变得认真:“刘先生请讲。”
刘三吾从怀中取出一卷书稿,递给朱怀:“这是我最近翻译的《道德经》,其中有一段‘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朱公子最早提出的翻译。我认为,朱公子应当获得这份功劳。”
朱怀接过书稿,仔细翻阅了一下,点了点头:“刘先生如此推崇,实在令我惶恐。不过,学术之事,贵在交流探讨,功劳与否,倒不必过于计较。”
刘三吾摇了摇头:“朱公子过谦了。您的见解独到,实在令人佩服。”
两人正说话间,忽然听到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片刻后,一个侍卫匆匆跑进来,神情紧张:“公子,皇上召见。”
朱怀眉头微皱,心中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他站起身来,对刘三吾说道:“刘先生,恐怕我得先去一趟宫中。稍后再与您详谈。”
刘三吾点了点头:“朱公子请便。”
朱怀跟随侍卫匆匆离开院子,刘三吾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
朱怀被带到皇宫内殿,只见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神情威严。旁边站着朱允炆,神色复杂。
“儿臣参见父皇。”朱怀恭敬地行礼。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在朱怀和朱允炆之间来回扫视,沉声道:“怀儿,允炆,你们可知为何召你们前来?”
朱怀和朱允炆对视一眼,皆摇了摇头。
朱元璋叹了口气:“朕近日听闻,你们兄弟之间,因一些琐事闹得不愉快。这可不是朕希望看到的。”
朱怀连忙说道:“父皇,儿臣与允炆并无不和,只是一些小误会。”
朱允炆也说道:“父皇,怀兄说得对,我们兄弟之间并无大碍。”
朱元璋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你们都是朕的儿子,兄弟之间应当互相扶持,共同治理国家。”
朱怀和朱允炆齐声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朱元璋看着他们,眼中露出一丝欣慰:“好,既然如此,朕也就放心了。怀儿,允炆,你们先退下吧。”
朱怀和朱允炆再次行礼,然后缓缓退了出去。
走出宫殿,朱怀和朱允炆并肩而行,气氛有些沉默。
朱允炆突然开口:“怀兄,刚才父皇的话,你怎么看?”
朱怀微微一笑:“父皇的意思很明显,希望我们兄弟和睦,共同治理国家。”
朱允炆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怀兄,其实我一直很敬佩你的才华和见识。”
朱怀笑了笑:“允炆,你也很出色。我们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朱允炆露出一丝笑意:“怀兄说得对。”
两人继续向前走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显得格外温暖。
朱怀回到院子时,刘三吾还在等候。
“朱公子,事情可还顺利?”刘三吾关切地问道。
朱怀点了点头:“还好,父皇只是希望我们兄弟和睦。”
刘三吾松了口气:“那就好。”
朱怀看着刘三吾,忽然问道:“刘先生,您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有何见解?”
刘三吾沉思片刻,说道:“《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说明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鱼,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朱公子的见解,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朱怀点了点头:“刘先生所言极是。治理国家,确实需要细心和耐心。”
刘三吾微微一笑:“朱公子果然见解独到。”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探讨起《道德经》的其他章节。
国子监内,学者们正在热烈讨论着《道德经》的新解。
“刘先生,听说您最近翻译了《道德经》,其中有一段‘治大国如烹小鲜’,是朱怀公子最早提出的见解?”一位学者问道。
刘三吾点了点头:“正是如此。朱怀公子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位学者说道:“朱怀公子果然才华横溢,令人佩服。”
刘三吾笑了笑:“朱怀公子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谦虚好学,实在是我们的榜样。”
学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就在这时,朱怀走进国子监,看到众人正在讨论,微微一笑:“各位先生,今日有幸与诸位一起探讨《道德经》,实在荣幸。”
学者们纷纷起身行礼:“朱公子客气了。”
朱怀走到刘三吾身边,低声说道:“刘先生,多谢您对我的推崇。”
刘三吾摇了摇头:“朱公子不必客气,您的见解确实值得推崇。”
朱怀点了点头,然后对众人说道:“各位先生,今日我们一起探讨《道德经》,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进步。”
学者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一位学者说道:“‘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说明治理国家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操之过急。这一点,朱怀公子的见解,确实抓住了要点。”
另一位学者补充道:“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鱼,需要掌握火候,不能过火,也不能不及。朱怀公子的见解,正是如此。”
朱怀微微一笑:“各位先生所言极是。治理国家,确实需要细心和耐心,掌握好火候。”
刘三吾点了点头:“朱公子说得对。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鱼,需要细心和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讨论结束后,朱怀对众人说道:“今日与各位先生一起探讨《道德经》,受益匪浅。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学者们纷纷表示赞同。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大殿内,朱怀和朱允炆分列左右,两人神色各异。朱怀神情谦逊,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坚定;朱允炆则显得更加从容,但眼底深处的野心也难以掩饰。
朱元璋沉声道:“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有一件事需要你们的意见。国子监学者们最近在讨论《道德经》的新解,其中涉及到一些关于治国之道的理念。朕希望你们能参与其中,提出你们的见解。”
朱怀恭敬地拱手道:“父皇,臣弟愿意参与讨论,为国家出一份力。”
朱允炆微微一笑,随即也行礼道:“父皇,臣弟亦愿意为国分忧,与国子监学者们共同探讨。”
朱元璋点点头,示意两人可以退下。两兄弟互相对视一眼,随后一同离开大殿。
国子监内,学者们正围绕着《道德经》的新解展开激烈讨论。刘三吾作为国子监的首席学者,正侃侃而谈。
刘三吾:“《道德经》讲求无为而治,但在当今社会,如何将无为之道与治国之策结合,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朱怀和朱允炆进入国子监,刘三吾立即起身行礼:“见过两位殿下。”
朱怀微笑道:“刘学士不必多礼,我们也是来学习的。”
朱允炆点头附和:“是啊,刘学士,请继续。”
刘三吾继续道:“根据《道德经》的理念,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减少人为干预。对于国家治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减少繁文缛节,简化行政流程,让百姓生活更加便捷。”
朱怀沉思片刻,问道:“刘学士,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体现这一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