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还有一对中年夫妻,黄建国没有给王平介绍,王平觉得面熟,确认不认识。
黄老和王平在交谈,黄老年纪比王老干部大两岁,他是解放后土改时参加工作,他的大名叫黄家明,是县城当地横岭镇南门村人。
他家位于的“农民街”房子,就坐落在以前他家的自留地上,当时这房子下面是他家种辣椒的菜地。因此,黄老才能称得上横河县整条“农民街”最名副其实的本地“农民”后代!
黄老给王平介绍,在座的中年夫妻,就是黄建国的表哥表嫂,表哥也就是现任县茶厂的厂长罗雪平,五八年生人,他不是横河县本地人,他是省农业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一九七五年,年仅十七岁分配到横河县农科所茶叶组任技术员。
因此和黄家明妻子罗阿姨认识,当年罗阿姨在农科所任炊事员,他一直称黄建国他妈妈为“大姑”。
当年罗雪平可是农科所仅有的两位正牌中专生,另一位就是农科所长。
七九年,二十一岁的罗雪平第一次承担了项目课题:“机制茶叶加工研制”也就是现在县茶厂的前身。
是他提出让黄建国参加招工,黄建国因此进入茶厂,罗雪平一直以黄建国表哥的身份和黄建国交往,他对黄家明执后辈礼。
罗雪平旁边的是他妻子,他妻子姓王,是县城关小学老师,也是外地人,和罗雪平老家一个县,两位老乡在横河县相遇,一九八二年组成小家庭。
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十五岁,现在读初三,今天也来姑奶奶家做客,这会带着黄建国三个小孩在五楼看电视。
听闻介绍,王平再笨,也知道今天的主题是什么,他悠闲地喝茶,因为罗厂长就是横河县茶厂的机制茶创始人,王平来了兴趣,他问罗厂长,机制茶和手工茶有什么区别?手工茶为什么越来越少?卖得却越来越贵?为啥?
罗雪平听到这样问,一脸苦笑,说:“这就是茶厂面临改制的主要原因!你问到关键点上了!”
他说:这几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按理柴米油盐酱醋茶,需求应该都相应增长才是!
但是茶叶是传统产业,八十年代我们创建机制茶,是因为懂手工制茶的师傅在动乱年代大都失业或过世,那个年代谁也不敢私人加工生产茶叶,市场上高端茶不见踪影,供应紧张。
后来逐步开放,横河县供销社收不上够等级的成品茶叶,完不成上级交办的采购任务。
所以农科所被责成研发机制茶生产工艺,那时我是全县农科所唯一的茶业种植技术员,帽子戴在我头上!我才多少岁?二十一岁!我自己都不喜欢喝茶。
可是工作就这样,哪管你喜不喜欢,后来我们就在茶叶组找了很多人,其中也打了报告要求招工成立了茶叶试制车间,我们往茶叶大省,我们隔壁的福泉省去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