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生命不是热烈的吗?
然而,前额叶在信息密度爆炸中不堪重负,走向决策疲劳;奖励系统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导致动机缺乏。
面对环境的失控,脑决策回路和多巴胺反馈机制选择冷眼旁观。
摆烂,既是精神抗议,也是生理适应。
如何走出?
热力学第二定律下,熵只会增加,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走向更大的无序。
现代城市生活也是如此。
信息爆炸,工作压力,日常琐事交织,个人意志被挤压得几乎不存在。
当生活中的熵积累过多,人就容易陷入摆烂。
宇宙的熵增加不代表床上的薯片屑也必须同步增加。熵太多?那就从减熵开始。
减熵,就像拉出一坨懒羊羊头发形状的屎一样,看起来很难,但仍可以通过改变习惯实现。
从房间整齐开始,你会发现,你开始希望你的人生其他部分也越来越整齐,也许,接下来又很多想做的事情蹦出来——做个计划吧。
减少熵的过程,就是重新掌控生活的过程。
别小看这种小胜利,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规则感,能让你从薯片屑的混乱中走出来。
人生有点像你那散落的袜子——看似毫无头绪,但其实每一对儿都在等你用理性和计划让它们配对成功。
减熵也适用于脑袋里那团乱麻。
比如,像我这样,把一个收拾房间时的灵光乍现写成这篇文章,让想法不再乱飞,让语言找到自身,让自身通过语言变得更加牢固。
或者,把自己最近读的书和漫画,看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玩的游戏等等,列一个清单,打个分,做个评价,给自己混沌的注意力投放画一条轨迹。
走出摆烂,重铸意义之塔,不是靠一时冲动,而是靠让减熵这个行为实现正反馈循环。
今天收拾房间,明天定计划,后天列清单。
每做一件小事,都是为你的塔加砖,都是在建造更稳固的自我。
从小事,到更多小事,再到搭建正反馈循环。
减熵不仅是清理外在,更是理清内心。
每理顺一个念头,掌握一个知识,你的塔就更高一层。
意义之塔不需要奢华,它是你在混乱世界里亲手建起的秩序。
到最后,面对这个世界,摆烂不再是唯一的对抗。
重铸生活,才是终极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