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河是岩龙山脉间一条主要的河流,一半以上都在岩龙公社范围内,九曲十八弯,九潭十八滩,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岸的山民。
每到夏天持续炎热的时候,河水就会大幅度枯降,有些河滩上水深不过膝,人们赤脚就可以涉水而过,是最好捕鱼的时候。
垂钓,下网,埋地笼,养鸬鹚等等各种捕鱼方法中,用榨油坊里榨过山茶油后的茶籽渣饼和一种叫辣蓼草也叫醉鱼草的野草捣碎后搅拌在一起毒鱼,是云山河这一带人自古以来夏天最热衷的捕鱼办法。
只要有足够的茶籽渣饼和辣蓼草,捣碎搅拌在一起后,再浸泡成一桶桶的毒鱼药水,然后选择一处河滩一并倾倒下去,下游几里甚至是十几里的河段中,药水所到之处,不管是深潭里的鱼,还是河滩上的鱼,大大小小,就都会半死不活的翻鱼肚白浮上水面,任人捕捞。
用这两种原材料制成的药水毒鱼,最大的神奇之处就是几乎没什么毒性,人吃了这种捕捞到的鱼没有危害,并且翻白眼浮上水面的鱼如果一两个时辰没被人捕捞走,药水的劲头一过,就像是喝醉了的人酒醒了一样,鱼还会复活如旧。
但就是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会嫌这种办法需要买大量的茶籽渣饼和采割很多的辣蓼草,往往要准备上好几天,费钱又费力,就会用这个年代正普及使用的甲胺磷这些毒性很大又很便宜的农药来毒鱼,不但是对河里的鱼种杀伤性太大,毒死的鱼人吃了还会有危害,甚至还屡屡发生过吃死人的事情。
人命关天,相应的河段都有各大队负责管辖着,为了彻底杜绝再发生这种农药毒鱼死人的事情,各大队就干脆都统一起来一刀切,除非是沿河各大队集体联合起来一起组织,不管是用什么药水,云山河里就一律都不再允许毒鱼。
但是在这个清汤寡水的清贫年代里,总是会有人始终惦记着云山河里的鱼肉鲜美,营养丰富,贼心不死的,每到夏天枯水期,就还是会有人偷偷摸摸的下河毒鱼。
只不过原本是白天最适合做的事情,现在变成了要半夜三更偷偷摸摸行事,原本是可以从容捕捞得盆满钵满的,现在只能是贼婆做饭,能捕捞到多少是多少了。
其实这种不是一个人就能干得了的事,还是迟早都会被人知道的,各大队里也只要知道你的确不是在用农药来干这种事,一般也都会睁只眼闭只眼,就当作不知道算了。
要是有人当场碰见了,还巴不得呢。
云山河这一带的人自古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云山河里的鱼都是大家的,谁牵头毒鱼是一回事,谁捕捞到鱼又是另一回事,见者有份,谁捕捞到的就归谁,天经地义。
因此牵头毒鱼的人要是不会捕捞鱼,那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白忙乎一场。
而刚好碰上这种事的人,则会欢天喜地,不捞白不捞,还往往会争先恐后,一哄而上,如同争抢战利品。
因此毒鱼这种事情,牵头的人往往都会像做贼一样,十分注意保密,尽量避人耳目,以确保自己能先一步捕捞,从而获得最大收获。
因此就连杨桂花这种妇女大妈一碰见有这种好事,即便是已经快三更半夜了,也兴奋得要赶过去凑热闹,除了有便宜捡之外,更是因为云山河这一带的人,不管是男女老少,夏天都喜欢这种难得可以放开来跟人家在河里尽情地抢捞鱼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