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七国之乱的事情我一直都没有和你明说:前几年我身体每况愈下,急于求成,就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
可没想到,这种强行削弱诸侯国的策略,引发了他们强烈的不满。
他们拒不执行朝廷政策,以致朝野震动。而刘濞也嗅到了可乘之机,这些年一直积极联络各路诸侯,想把他们组织起来对抗朝廷。
仅吴国一国的势力就足以和朝廷抗衡,如果让他们结成联盟,那后果不堪设想。”
刘启将导致七国之乱的原委道出。
“那父皇是准备如何应对的?”
“只能拖,我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只能等彻儿你登基之后去解决了。”
话是这么说,可刘彻明白,这件事拖得越久,他们准备的就越充分,联盟就越牢固,处理起来就更棘手。
而且刘彻已经受够了储君这种不如牛马的作息生活,必须想办法逃出去。
更何况自己要挑战成为千古一帝,要超越普通皇帝,得先趁机完成一些壮举,积累点大功绩才行。
“父皇,我有一计:他们因利而起,仓促结盟,看似同心同力,实则一盘散沙;如果我代表朝廷出访各诸侯国,胁之以威,诱之以利,便宜行事,进行离间,他们必然倒戈朝廷,届时七国联盟不攻自破。”
“不行,绝对不行,派使者去我同意,但怎么可能让你一个太子出使各国。一不符合规矩,二是过于危险,而且你怎么会有如此离谱的想法,诸侯国要造反,身为太子,你亲自出使,不是羊入虎口吗?”
“父皇您别着急,您听我慢慢说,这件事看似冒险,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则,刘濞派出一批杀手,肯定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而朝廷此时又并不能与他兵戎相见,所以皇宫并不比外界安全。
二则,我出使各国,平时都以使者身份示人,只有到关键时刻才会亮出身份,代表朝廷,与之结盟,并不会有被抓危险;
三则,父皇您一直希望儿臣能够攘外安内,振兴大汉,如果儿臣连这几个诸侯都无法平定,日后如何成得大事?”
“可是……”
“父皇不用担心,您可以让周亚夫将军领重兵在洛阳驻守,一旦发生意外,就立刻出兵为儿臣解围。”
“嗯……”
“父皇您就甘愿一直退让,就这样让诸侯国做大做强,完成联盟,直到威胁朝廷吗?”
刘彻最后一句话说到了刘启的痛处,解决诸侯国过于强大的问题,一直是自己的夙愿,也是自己的痛处;而刘彻这几天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确实有独到之处,以前可能真的小看他了,没准彻儿真的能让自己在驾崩之前看到对诸侯国的收复?
刘启心动了,终于松了口:“好吧~那么就试一试,只是有一点,千万不能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你可是我大汉未来的希望。”
“儿臣明白……”刘彻见目的达到,赶紧敲定下来,生怕他反悔。
人少好办事,刘彻决定隐藏太子身份,简单准备了一下,以特使的名义,只携带二十名随从和天子密诏、天子赐剑、太子玺印等重要物件,即可从长安出发。
于是在公元前142年春,刘彻整顿好行囊物资,秘密开拔,前往七国叛乱之地,欲大展宏图,准备以一己之力,将七个叛乱的国家全部制服。
根据情报,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这七个诸侯国已经在秘密联盟。事不宜迟,必须马上展开行动,撬开他们的结盟。
七国联盟是吧,哼!蝼蚁罢了,这可难不倒我。刘彻年少轻狂,眼珠子一转,心里立马有了大致方针:
熙熙攘攘皆为利呼,天下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临时联盟的七国,关系必然不可能亲密无间。只要以特使之名,胁之以威,诱之以利,见机行事,逐个击破,大事可成!
不求全数倾覆,力求搅乱战局,但只要能倒戈几个诸侯国与大汉联盟,一来一往,攻守之势逆也!
随后刘彻查看地图,第一站,一眼就相中了赵国:
赵国地处东北,国土相对较为孤立,且离吴国距离最远,与吴国的关系肯定最为生疏,易于离间。
而且赵国离洛阳最近,首战出发,还是小心为上,如果事出意外,离赵国最近的驻守在洛阳城外的周亚夫大军也能迅速营救、平叛。
出战赵国,可谓是万无一失!
赵国离长安700余里,路途遥远,不可速达;刘彻准备以洛阳为中转,稍作休息。也顺便打听打听赵国的情况。
出了长安,那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刘彻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憋了几天,终于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