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一行人回到彭城不久之后,张昭继续研读经典。
至于张家的其他事务,他都开始慢慢放权张遂做。
管家张遂虽然年轻,但是,对于生产,去年张遂已经展示出很好的能力。
张遂组织张家族人疏通沟渠,建水库,创建生态农场。
虽然去年彭城一带也面临大旱,各地收成都欠佳,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收成。
但是,彭城张家的田地,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以至于今年开春,彭城张家都没有再挨饿。
而跟着张昭回到彭城之后,张遂作为张家管家,又兴起了几项举措:
一,在张家子弟当中,选出了二十个年纪在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熟读算术的子弟。
张遂推出了工分制度。
所谓工分制度,就是只要是家族子弟,不论男女老少,他们只要按照家族安排从事劳作,每天都能获得一定的工分。
比如,在张家,男人从事野外劳作,女人负责种植桑树、养蚕、织布。
男人中的老者,负责给田地除草、放水灌溉。
又或者,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帮农作物治理害虫。
只要老者每天都能做出贡献。
那么,老者每天能够获得两点工分。
男人中的年轻人,帮忙耕地、疏通沟渠、挖水库、收割农作物、干重活等。
只要年轻人每天都能做出贡献。
那么,年轻人每天能够获得四点工分。
男人中的年幼者,必须上族内私塾。
只要每天上私塾,能够获得一点工分。
成绩特别好的那些,还能够获得工分奖励。
女人中的老婆婆,只要参与劳作,每天能够获得一点半的工分。
女人中的年轻人,只要参与劳作,每天能够获得三点工分。
女人中的年幼者,可以帮忙分类挑拣东西,帮忙晒稻谷等一些简单的劳作,每天能够获得一点工分。
每天的工分,则由张遂选拔的二十个子弟,张遂命名为会计,进行统计,登记在册。
每个月,会对工分进行结算,兑换。
十点工分,能够兑换一斤稻米。
工分也能兑换布匹等钱资。
之所以推出工分制,是为了能够调动族人的积极性。
在如今这个年代,士族拥有很多的田地。
这些田地,虽然属于一整个家族,但是,控制权却在家族长手里。
士族里面的族人,只能拥有少量属于自己的田地。
可每到农忙时期,所有族人却必须先帮家族的田地耕种,最终才能轮到自己。
而家族长到整个家族的田地收成之后,才会分出少量的收成,分给族人。
也就是说,族人都是吃大锅饭的,而且最后酬劳很有限。
因此,不少人会花大量的时间用来管理自己那点田地上。
虽然说之前一直奉行的这个规则,但是,年尾,族人也会抱怨一年到头白忙活,甚至无法供养妻儿子女吃饱穿暖。
张遂找到张昭提出工分制,并且推行出去。
其中每一点工分的兑换量,都是根据族人的口粮算计出来的。
工分制,确保只要每个族人能够正常劳作,就不至于挨饿。
如果全家都参与劳作,还能有余粮。
而且,这些都明面上,族人都可以算到的,可以大大增加族人的积极性。
工分制的推行,甚至确保原本没有用处的老人和小孩,也能参与养活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