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是再这般质疑神仙出言不逊,莫要怪我们不客气。”
朱兴贤冷下脸来,就连路一也是怒目而视。
刘振意识到自己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上,确实是有些不知好歹了。
“对不住,我错了。”
“刚才那番话,只是怕你做了无用功到时候怨我没提醒。更何况,你只觉得就你们这些和赵四海生活在同一县城里的人在受到压迫吗?我年年落第难道不是被欺辱了?你们光知道昨天城外的那些村民打你们,可你们知道他们又受了什么屈辱吗?”
有个最喜欢交流八卦的妇女忍不住心里的好奇,问道:“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就是朱兴贤通过春秋笔法“痛斥”县令赵四海种种不做人的恶劣行径。
“县令召集各村安排人手过来时,明明说好了一日会提供三餐且保证能吃饱,可等城外的人到了才听说三餐变成了两餐。”
实际上赵四海一开始就承诺的是两餐,并且从未承诺过能吃饱。
“两餐就两餐吧,能吃饱也是好的,可结果提供的却是一碗水,还自称是米汤,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用一粒米熬了一大锅的汤,这也能叫米汤?”
实际上大家最初分到的米汤,碗里还是有几粒米的。
“可就连这米汤也就提供了两三顿,最终嫌浪费柴火,要求城外的那些人直接去喝河水。”
这一段是稍微简化了一下过程,自行揣度了一下赵四海断粮的心态,进行了一番合理的编排。
“这些他们也都忍了,可赵四海他欺人太甚!”
“为了验证城外的村民们是否听话,赵四海竟然叫衙役们在一碗粥里掺了尿,叫他们吃下去!”
“你要是他们,你们心里恨不恨!”
“你要是他们,在看到好不容易有机会吃上几个包子了,结果却被成二那等泼皮一脚踹翻,还骂一句贱民,你们会不会冲上去打人!”
朱兴贤说到最后几句时,像是代入了自己的恨意,越发具有煽动性。
至于这些吹嘘夸大的事情,只要城里城外的人互相交流,就能知道真相,朱兴贤为什么还敢撒谎?
因为不怕被戳破。
谣言就是这样,在一人接一人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的。
更何况苦难者会加深自己受到的磨难。
假如真有城里人去问:“诶,你们是不是一开始听说一日提供三餐还管饱,结果被骗了啊?”
就算有人明明记得当时听到的消息是两餐,他们也会配合地说:“对啊,就是被骗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些谣言再回城里一传播,等到多番添油加醋之后,事情的经过说不定会变得更加离奇。
也许多年之后,孩子们在睡觉前会听到妈妈用温柔的嗓音说一个寓言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特别讨人厌的贪官,他想给自己盖一座豪华的大房子,又不舍得花钱找工人,就利用自己的权势逼迫平民给他建房子。
贪官最开始承诺,来干活的人每天可以吃三顿饱饭,还提供住宿,可人们真的过来之后,却每天只给喝两碗水,还是不干净的河水。
后来啊,干活的人们就不乐意了,饿着肚子谁也干不动活,就向贪官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