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一点半。
阳光如金色纱幔轻柔地笼罩着大地。
陆峰家门口那片空地散发着质朴的气息。
这片空地并非坚硬的水泥地,也不是平坦的沥青路面,而是朴实无华的泥土地面。
泥土独特的质感,承载着大地的温度与岁月的沉淀,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陆青山站在空地前,凝视着那堆黄澄澄的玉米,陷入沉思。
玉米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色光芒,宛如一座小小的金山,承载着生活的希望与丰收的喜悦。
“场?”“赶场?粮食场?”
“打场?什么玩意?什么鬼?”
陆青山脑海中不断浮现这些疑问。
他的目光在玉米堆与空地之间来回游移,思绪渐渐飘远。
科技助农的口号在他心中回响。
如今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技术和设备让农民劳作更轻松高效。
然而,在陆青山记忆深处,传统农业劳作方式仍占据重要位置。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陆青山仿佛回到往年时光。
那时,打场是乡村生活的关键环节。
晒庄稼时,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
庄家晒场,打麦子、晒玉米、收花生、晒芝麻,每一项工作都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五月底六月初,收小麦的时节。金黄的小麦如金色海洋在阳光下闪耀。
大人们早早来到田间,挥舞镰刀,一把把割下成熟的小麦。
孩子们在一旁兴奋地跑来跑去,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割完小麦后,便开始打场。
一台 12匹的拖拉机轰鸣着驶来,场面瞬间充满活力。
拖拉机虽有些老旧,但在人们眼中如威武的战士。车身被岁月打磨得斑驳,发动机轰鸣声却依旧强劲有力。
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飘浮在空中。
微风轻拂,带来田野青草的香气和麦秸秆的味道。
阳光洒在大地,给一切披上金色光辉。
拖拉机缓缓驶向场地中央,身后扬起一片尘土,在阳光中飞舞,如同金色精灵。
负责驾驶拖拉机的是村里的李大叔。
他稳稳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神专注而坚定。脸上带着严肃,仿佛在执行重大任务。
李大叔熟练操作拖拉机,使其稳步前行。
在拖拉机后面,几个强壮的汉子牵引着沉重的石滚。
石滚由坚硬石头制成,表面光滑,中间有圆孔,可套上绳子由拖拉机拉动。
汉子们用力拉着绳子,手臂上青筋暴起,脸上露出吃力的表情。
他们脚步坚定有力,一步一步跟着拖拉机前进。
其他人在场地周围忙碌着。
有的拿着木叉,将麦秸秆铺平;有的拿着扫帚,把场地打扫干净。大家分工明确,动作熟练有序。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兴奋,仿佛在共同创造伟大的艺术品。
打场场地周围,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