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若是传扬出去,只能说明萧严无能,也反衬得耶律大石更加的英明!
至于合理性,耶律大石二千殘卒都能破宋人十万精锐了,你和我说合理性?
当下耶律大石便点头道:“若照此说法,倒是颇为妥当。”
王叶便开口道:“此事大人当早早拜表,奏闻朝廷,使得朝廷得知此事。且将辽人尸骨并萧严首级,尽早送去宋人之处。童贯等人正要建功,自会将此功全数揽过去。只要宋辽两国朝廷均承认此说法,天下之人信者便有太半。”
耶律大石便开口道:“正是此理,为兄自当即刻照办。”停得一停,耶律大石便又开口道:“只这五万宋人俘虏,又当如何?攻灭得萧严之余,彼等又岂肯留在此地,待到我军回程之时再次俘虏!”
王叶正要图谋西军,且已同种照容私定终身,于公于私都不愿西军折损过大,便装作惋惜的样子开口道:“大人名声要紧!”
耶律大石低头想了想,便开口道:“如此也好!如今宋人的钱银同粮草已经全数拨付了过来,若是再将俘虏扣于手中,倒是我等失信了。虽说如此,若果童贯得此俘虏,军势复振,欲要再度北上,又当如何?”
旁边李睿德便开口道:“正是如此。且不说我军将俘虏放回,童贯复有北上之意。只说我军曾假意投诚于童贯,当初便以萧严南下为借口,不肯举军前去投降。童贯等人欲图萧严,故不敢过分相迫。如今萧严已灭,我等便再无借口,若童贯命我等前往雄州投诚,乃至于命我等北上攻打析津府,我等又当如何?”
王叶便对着李睿德开口道:“此事倒也不惧。若本官所料不差,萧严既灭,萧干自当南下。到时我军自可借口欲破萧干,拒不前往雄州投诚。童贯见得我等既灭得萧严,自当期待我等再立大功,亦必不愿逼迫我等前往雄州投诚。”
历史书上可是写的明明白白,耶律大石颇得宋人东路军后,萧干便领兵南下破了宋人的西路军。且如今义子被杀,麾下被屠,凭萧干的性子,若是得知此消息后,必定南下。
李睿德听得此语大喜,便开口道:“若果如此,我等不妨借口修筑军营,再留宋人俘虏十余日,待到萧干南下,便可以故伎重施。”
王叶赶紧开口道“萧干岂与萧严同?萧严麾下不过万余,凭我军之力,犹可以算计之。若是萧干领大军南下,双方战力悬殊,此非智谋所能弥补。”
说完此话,王叶又转头对着耶律大石开口道:“依学生之见,若是萧干南下,我等只可联手宋人,再凭白沟河拒之,使之不敢过河即可。既是如此,则宋人俘虏不可再扣留。”
耶律大石闻言便狐疑的看了过来。
王叶赶紧开口解释道:“当初萧严南下之时,彼不知我等同宋人是战是和。我等将宋人俘虏扣押于此,再做出同宋人相争之势,自然能诱得其联手宋人相图。然则萧严自身本领如何,麾下战力如何,萧干心中自有计较。此事瞒得过天下人,却肯定瞒不过萧干,彼自知我军已同宋人联手。此时若再将宋人俘虏扣押于手中,画蛇添足而已,于此事无益,反倒得罪了宋人。”
耶律大石听得此话,便点了点头,开口道:“只此三军对峙,又如何是了局?倒叫为兄骑虎难下了。”
王叶便开口道:“大人休要担心。三军对峙,则正如我愿。我等心急,萧干更心急。如今大人名声正往四处传扬,拖得一天,便多一批慕名前来相投者,只不过路远未至罢了。我军粮足,若是拖得两三月,待到四方大军齐聚,便轮到萧干头疼了。故此彼必不敢久等。”
耶律大石想了想,确实如此,如果能拖下去,则自己势力与日俱增。如此说来,萧干必定不敢久等。且支吾得宋人一段时日,待到自己军力已强,到时候宋人欲要自己再去投诚,自己随时可以找借口翻脸。
于是耶律大石便拍板道:“吾意已决!且慢慢修葺营寨,待到萧干南下,便可将宋人俘虏放回。若是萧干欲要渡河,我等便联手宋人拒之。若果宋人欲要我等前往雄州投诚,我等则借口当驻扎于此地,以破萧干。若宋人不肯,则扬言欲投萧干,联手共破宋人。”
王叶抚掌大笑,开口道:“大人得矣!宋人这才放出风声,攻杀得萧干义子,必惧萧干前往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