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屯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喜耍钱名叫黄法的光棍汉,他败光了祖传的五亩地,在家里实在混不下去了,抗战前去到外地闯荡,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老家。家中只有一个老娘及一亩多薄地,他三十好几还没娶上媳妇,正儿八经的姑娘都不愿嫁给他,他瞄上了潘伟珍,俩人年龄相仿,他托村上的媒婆杨采妮去说媒。杨采妮巧舌如簧,这十多年来已上门来给潘伟珍做过几次媒,都被她义正词严拒绝了。潘伟珍已明白,她这次来也一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于是她故意别过了头,不屑一顾。杨采妮上门未说先笑:嘻嘻,恭喜恭喜,黄法看中你啦,愿意到你家来填黄泥,帮你养孩子养老人。
潘伟珍怒不可遏,拿了把扫帚要把杨采尼扫地出门,吼:我不需要,我有能力生就有能力养,老人也能自食其力,用不到他怜悯。再说我就是找也不会找他这种浪荡惯了的喜耍钱的败家的势利小人。
杨采妮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厚颜无耻吹棒黄法,把黄法吹得天花乱坠,说:他在外闯荡后已经改邪归正了,这次回来还带回了一大笔钱。
潘伟珍火上浇油,吼:他游手好闲,浪荡不羁喜耍钱有目共睹,恶习不改,再说他离家在外闯荡十多年,历史不明,我决不会与他这种不清不白的人同流合污。
说着就用大扫帚扫杨采妮的脚。
杨采妮只得灰溜溜逃走去禀报主子。黄法听后脸庞白一阵青一阵,怒吼:她敬酒不吃那就让她吃罚酒。
黄法苦思冥想,想到了一个歪招。一天趁土改工作组去县上开会,拉拢不明真相的几个人涌在潘伟珍家门口,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人身攻击,要揪出潘伟珍,群众见了鸣不平,乎的一下就涌上来几十个群众把潘伟珍团团围住,筑着人墙护着潘伟珍,与黄法一伙展开争斗,场面混乱,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争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只见一个正气凛然的中年人冲过来,放开喉咙高喊,“住手!”
大家为止一震,原来是土改工作队高队长风尘仆仆从县上开会回来了,见双方对峙,这中间一定有蹊跷,远远见到这紧张局面急忙快速冲来,威风凛凛立在中间。群众一见是高队长,争吵风波才平息。高队长厉声责问:为什么事争吵?双方各派一个代表阐明情况。
黄法代表闹事方,添油加醋向土改工作组汇报:潘伟珍家以前雇有几个长工,有大批土地出租,家中雇佣老妈子,镇上开有店,雇用一个伙计,还放高利贷,全家人不劳而获,住房宽敞,是十足的靠剥削而生活的地主,应把潘伟珍拉出来批斗,分屋分土地分财产。
反对方代表挺身而出陈述:这是十多年前的老皇历了,她已经把土地都送人了,她家不再是地主,她们已经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黄法歇斯底里吼:长工们佃农们,你们上当了,解放了,她把地送给你们,这是贿赂你们,行贿来封你们的口,销毁剥削凭证,为逃脱法律制裁,蒙混过关。同时田契还在她手上,佃户们千万别上她的当,应与她划清界线揭发她......
反对方代表详细讲述了真实情况——
二位男主人都死在日寇的暴行之下,伤心惨目,潘伟珍认识到家产也不是好东西,日本鬼子正在磨刀霍霍,她们也不会与侵略者沆瀣一气,家产再多也换不回二个男子的命,况且二个女性掌管这偌大的家业已力不从心,只能轻车简从,少留家产。
两位女主人商量后做了一个破天荒的明智之举,除了自家留十亩田外,其余六十亩土地送给长工及佃户们,可长工及佃户们不愿在当家落难时受恩,因而不领情不接受,她受高人的指点把送改为以契税价廉价出售,出售时论功行赏,按租田比例及做长工的年数长短购买,有钱者当场付,或回去后拿来付,无钱者可以写下欠条分期付款,做到曾为她家出过力的都有其田,都有生活保障。
潘伟珍宣布后,一片欢腾,仆人的眼睛里全是感动的泪水。紧接着马上交钱购买田,买卖双方立即签订买卖协议,双方及中间人签字画押后,由潘伟珍当着大家的面把老田契烧了,用卖田的钱缴纳契税后,领取盖有官方大印的的佃农们的实名制田契。田已经归属长工及佃户们,已经十多年没有剥削,她家已经不再是地主。
接着佃户及长工们们拿出了潘伟珍以契税价卖给他们,已经属于自己且已经十多年的实名制田契展示着,高队长一一查看,并记录在案。应对方代表继续说:潘伟珍自己保留的也只是一般中农的田。雇长工是抗战前的事,如今十几年已经没有雇过长工,自己劳动。黄法是出门在外刚回来不知道底细,搬着老黄历不放,也许是出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疯狗乱咬人,故意制造风波,想混水摸鱼。
黄法听后脸红一阵白一阵甚至发颤,无地自容,他灵机一动,如捞到了救命稻草歇斯底里吼:潘伟珍家所保留的十亩田还请人耕种,如今还放高利贷,她坐享其成,这也是剥削。
出现了新问题,高队长问:这是怎么回事?
应对方代表答:她把五亩田借给别人耕种,但不收租子,自家耕种五亩,女人家干不动重活,大忙时重活就由耕种她五亩田的人帮助干,这叫互助,相得益彰,双赢......
工作队对潘伟诊这个没有男人只有女人及小孩的家庭极度关注,二位男主人都死在日寇的暴行之下,伤心惨目,颇有同情感,并对潘伟珍缩减家产把田送给长工及佃户的善举打动心,不由自主致以热烈的鼓掌。受益者也鼓掌。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黄法接着吼:潘伟珍还放高利贷。
土地已经明了,接着工作组去走访了借高利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