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九华山并不是只有九座山峰,它是一个山群,目测至少有近百个山峰,而其中海拔超过1000米的就有20多个,可见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山群,其中最高的海拔达到了1300多米,就比泰山也仅仅矮了200米左右。
按照地图的指引,屈原来到了和秦洛约定的位置。
“我应该留下点什么呢?”
他在思考,留个什么样的痕迹,才能确保让那些棒子认知到我屈原自古以来都是华夏人。
他甚至还有点想恶作剧把带的游戏机留下来,但这恐怕不太行,且不说能不能保存那么久,就算能保存,到时候秦洛挖出来一个switch,恐怕吃了自己的心都有了。
那应该留什么呢?
屈原脑子里思考了一下,忽然眼神一闪。
有了。
于是屈原把自己身上仅剩的一捆竹筒拿了出来,并且拿出毛笔和墨。
很多人以为战国时期的古人在竹筒上写字和甲骨文似的,用的是刀刻上去的,实则不然。
从后世已经出土的竹简来看,竹筒上的文字几乎都是用毛笔蘸黑色的墨书写而成的,包括最出名的清华竹筒都是如此。
以前曾有秦代的蒙恬造笔的传说,不过后来被考古发现所否定。
实际上,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已经可以见到使用毛笔一类的工具绘画和书写刻画符号的痕迹了。
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灰坑H3403出土的一扁壶,上有毛笔书写的“文”字,距今已4000多年,时代最迟也在夏代前期;
殷墟有以毛笔书写而未契刻的甲骨等等,时代都比秦代的蒙恬早千年以上,考古中发现的毛笔实物,也有属于战国时代的,因此,毛笔自然也就不可能到秦代才出现。
至于为什么会有蒙恬造笔这个传说,估计极大可能是蒙恬对毛笔做了改进。
至于人们为什么会有错觉以为竹筒上的字是刻上去的?
主要是因为在竹简上写字的毛笔,笔毫大多较硬,因而能够写很细小的字。
这样有的人可能就会有一种错觉,认为竹简上的文字是用刀刻上去的。
其实真正历史上,就算是没有毛笔,恐怕大家也会发明一些可以方便写字的工具,要不然每个竹筒都用刀刻,且不说要消耗多大的体力。
就说光竹筒的数量就需求量非常大。
很多时候,人们在竹筒上写字,也会用刀给划掉,就类似橡皮擦,然后再重新写。
屈原这一路上倒是做了不少竹筒,但到现在,还能使用的也就身上的最后一套了。
这一套,他就打算留下自己的痕迹,作为给秦洛的礼物吧。
屈原很着急,因为他要赶紧完成这件事,然后还有其他正事干呢。
至于什么正事?
打游戏啊。
他的switch里带了一张塞尔达传说的游戏卡,并且还带了好几个充电宝,短期内玩几天是不成问题的,要是后面能再去到后世,那就可以重新补电。
要是真回不去了,他再想办法呗。
真的,也就是屈原是在60岁穿越到现代的,要是早一点,比如在他30多岁的时候穿越到后世,接触了这些游戏,就算他能再返回战国时期,恐怕也作不出《离骚》、《天问》那样名流千古的诗歌了。
磨墨,提笔。
屈原做好了准备,他要在竹筒上留下自己的一副真迹。
既能让秦洛在和棒子的对战中取胜,也真正的能留下一件属于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