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继位后,家眷随之迁入皇宫,经过长达半个月的忙碌,一切终于安顿妥当。随后,赵佶带着顺国夫人等人前往慈德宫,向向太后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慈德宫内正厅庄严而静谧,向太后端坐于正中宝座之上,她的威仪之中流露出慈祥。王押班严谨而恭敬地侍立于太后身侧。
赵佶与顺国夫人分别坐于两侧,顺国夫人因孕期疲惫,面色略显苍白,腹部已明显隆起。站立在顺国夫人身旁的是同样怀有身孕的郑秋,看上去也有几分憔悴。
赵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王押班身上停留了片刻。她面容娇美,举止娴雅,在赵佶这位画家眼中,俨然如同一幅动人的画作。尽管他并无杂念,但这个细微的动作却被向太后敏锐地捕捉到了。
向太后缓缓开口,她的声音中蕴含着无可辩驳的权威:“官家,你作为皇家血脉的传承者,肩负着延续皇族命脉的重大使命。虽然顺国夫人已有身孕,但皇室子嗣的绵延绝不可有丝毫松懈。”
赵佶听后,心中不禁思索,自己的妻妾都已怀孕,太后提这事是何意?难道是因为自己忙于政务,冷落了后宫,引得太后责怪?他于是欠身回应道:“大娘娘所言极是。身为君王,儿臣自当以皇室血脉为重,尽心竭力繁衍皇嗣。然而,因国事繁忙,对后宫之事或有疏忽,恳请大娘娘体谅。”
向太后轻轻点头,表示理解:“官家每日为尽早能处理国事学习,老身岂会不知?”
随后,太后目光转向身边的王押班,温和地说:“郑秋和王淑清跟随老身多年,知书达理、才情出众,且品性端正、聪明伶俐。她们既擅长音律歌舞,能为皇家带来欢乐,又能协助处理宫务,实为难得的佳人。郑秋已然侍奉官家,王淑清亦赐予官家,老身相信,她们定能为你分忧解闷,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太后转向王押班,询问道:“淑清,你可愿意代我照料官家,为皇家开枝散叶?”
王押班闻言,裣衽施礼,柔声回答:“臣妾参见圣上,愿为圣上分忧解闷,侍奉左右。”
赵佶看着前面行礼的王淑清,点了点头,顺国夫人接着轻声道:“起来吧。”
郑秋见状,适时上前搀扶,轻声安慰:“妹妹,不必多礼。”两人相视一笑,气氛和睦……
太后见状,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官家须善待她们,而你们亦需尽心竭力,侍奉皇上,为皇家开枝散叶。”
接着,太后看了一眼神情淡然的顺国夫人,对赵佶道:“顺国夫人贤淑且身怀龙胎,理当册立为皇后,以正名分,具体册封的吉日,将由内待省择定后上报。”
赵佶连忙应声道:“太娘娘英明,儿臣定当遵从。”
太后继续道:“郑秋和王淑清就封为才人吧,以示尊卑有序。”
郑秋和王淑清感激涕零,跪谢太后恩典,随后向赵佶和顺国夫人行妃礼。
太后忆起仁宗与哲宗均未能诞下皇子,不禁感慨道:“身为皇帝,既要承载国家重任,回应百姓期盼,亦需关注自身健康与家室和谐。繁衍后代同样是作为皇帝不可或缺的责任。愿我皇家子孙兴旺,国运昌盛。”
赵佶再次躬身施礼,恭敬地答道:“儿臣谨遵大娘娘教诲,必当竭尽全力,不负大娘娘所望。”
向太后微微颔首,目光转向王繁英、郑秋和王淑清,示意她们先行离开。
王繁英等人领命,款款退出,留下赵佶与向太后单独相对。
随着殿门缓缓闭合,气氛逐渐变得严肃而凝重。向太后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官家,我有一事相询,关于先皇的嫔妃封号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赵佶闻言,心中一凛,他知道这个问题涉及到朝廷内外的政治纷争,必须谨慎回答。
赵佶沉默了片刻,眉头微皱,似乎在权衡各种可能,最终他开口道:“大娘娘,儿臣认为处理此事应当遵循公平、公正之原则,既要尊重皇兄的遗愿,也要考虑朝廷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