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在苍茫的天际下,秦王赢稷的密室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在他心中悄然生根。他轻抚着案几上的地图,指尖缓缓滑过楚国的疆域,最终定格在那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上。
赢稷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心中已盘算好,如何让白起成为一代名将,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剑,直指楚国心脏,悄然改写战国格局来取代穰侯魏冉的重要性。
不久,战鼓擂动,风云变色。
白起,身披银甲,手持长枪,立于万军之前,其目光如炬,穿透重重硝烟,直视楚军阵地。他深知,此战不仅关乎秦国的扩张,更是秦王对他信任的试金石。
随着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如潮水般涌向楚境,战马的嘶鸣与士兵的呐喊交织成一首悲壮的战歌。
白起亲自率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取汉北上庸,楚军防线瞬间崩溃,如同秋风扫落叶般,五座城池接连易主,鄢、邓等地尽归秦有,秦旗在城头猎猎作响,宣告着秦国的胜利与威严。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白起深知,若要彻底击溃楚国,必须深入其境,切断其后援,使其孤立无援。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断后援,分三路突进。
这一策略,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绝境之中,却也激发了秦军前所未有的斗志与勇气。
夜色如墨,秦军借着月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穿越了险峻的秦楚边境山区,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山林间,野兽的咆哮与士兵的喘息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压抑至极的氛围。但白起与他的将士们,心中只有胜利的信念,他们相互扶持,勇往直前。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三路秦军如同三把锋利的匕首,同时插入了楚国的腹地。
楚军措手不及,防线四处告急,昔日繁华的城池在战火中化为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而白起,则如同一位冷血的猎手,冷静地指挥着每一次进攻,每一场胜利都让他离秦王的期望更近一步。
此战,不仅展现了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无畏的勇气,更让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崭露头角,一跃成为最为强大的存在。
秦军,犹如一群饥饿的狼,孤军深入楚境,每一步都踏在生死边缘,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死亡的蔑视。
天空被厚重的乌云遮蔽,仿佛连天地都为之色变,预示着这场战役的残酷与决绝。
楚国的边境,城池老旧,防御如同虚设,正如一位年迈的将军,面对年轻力壮的敌人,只能无力地喘息。
秦军利用这千载难逢之机,采取掏心战术,如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楚国腹地,行动之迅速,策略之精准,令人咋舌。
随着号角声起,决水攻城的壮举上演。秦军巧妙引导河水,汹涌的波涛如同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冲向鄢城的城墙,城墙在轰鸣声中摇摇欲坠,最终轰然倒塌,尘土与砖石混杂,遮蔽了天空。
城内,楚人惊恐万状,哭喊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却挡不住秦军如潮水般的攻势。攻克鄢城后,秦军士气大振,他们沿着长江东下,如同一条巨龙,所过之处,楚国城池纷纷沦陷。
最终,楚国的国都郢城也未能幸免,秦军的铁蹄踏碎了楚国的繁华,宗庙的火焰冲天而起,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秦军将士冷酷而坚定的脸庞。
夷陵,这位楚王长眠之地,亦未能逃脱被焚毁的命运,火光中,仿佛能听到楚王无奈的叹息。
胜利的旗帜在楚国的土地上高高飘扬,秦军继续向东挺进,直至竟陵。
沿途,楚军士气低落,溃不成军,只能狼狈逃窜,曾经的英勇与骄傲,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楚顷襄王,这位楚国的君主,不得不放弃故都,将陈城作为新的都城,虽然依旧命名为郢,但那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已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
同年,秦军的铁蹄并未停歇,他们乘胜追击,又攻占了楚国的巫、黔中郡,这两片富饶的土地,如今也落入了秦国的版图。
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整个楚国大地。
此战,秦国铁蹄如风暴般席卷楚国大地,所过之处,城池接连沦陷,烽烟四起,楚国昔日的繁华与辉煌仿佛一夜之间被战火吞噬。
楚顷襄王,面对着国破家亡的绝境,不得不忍痛割爱,率领残部,匆匆迁都至陈地,那里,成了他复国梦想的起点,也是楚国最后的喘息之地。
在陈城,楚顷襄王聚集了东地仅存的武装力量,不过区区十余万众,他们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誓要捍卫楚国的尊严与疆土。
与此同时,秦国在郢都设立南郡,昭告天下其霸主地位,而白起,这位被誉为“杀神”的将领,因战功赫赫,被封为武安君,其名号响彻四海,令六国闻之色变。
白起之名,如同死~亡的镰刀,悬挂在每一个诸侯国君的心头。
时间流转至秦昭王三十二年,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份。
魏冉,秦国权臣,以其非凡的谋略与胆识,亲率白起及客卿胡阳,再度挥师东进,直指赵、韩、魏三国。
大军所至,如入无人之境,华阳城下,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将上演。
华阳城外,战鼓雷动,旌旗蔽日,两军对峙,杀气腾腾。
随着一声令下,秦军如潮水般涌向敌军,白起亲自披挂上阵,手持长剑,冲锋在前,其勇猛之姿,令敌军胆寒。
而客卿胡阳,则于侧翼灵活调度,屡出奇兵,使得赵魏联军首尾难顾,乱作一团。
战斗异常惨烈,鲜血染红了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血腥与绝望。
最终,在秦军压倒性的优势下,芒卯所率的联军大败,十万颗头颅成为了白起赫赫战功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