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红楼做清官,做林妹妹的靠山 > 第四十九章 朝廷斗争真的很费时间

第四十九章 朝廷斗争真的很费时间

林如海和贾雨村在等待结果,所有人都在等雍正和太上皇的这次碰撞,好下注。评价雍正皇帝,一般昏庸、暴虐、好色、奢靡都不可能用,他饱受世人同情乃至赞扬。自我评价也很高,自称“非亡国之君”,但群臣却是“亡国之臣”,他还理直气壮地大骂群臣误国。

在雍正看来,自己一点错没有,锅都该臣下去背,自己天纵英明,只是生不逢时而已。那老百姓是怎么看待的?真的没责任吗?

李卫对雍正极为称赞,说他“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在位不喜声色,勤于朝政,兢兢业业,又说他德度越千古,如此高的评价,都堪与朱元璋相媲美了,更是直接碾压太上皇。

然而,这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百姓印象真不咋滴。海盗在发布的檄文中,斥为昏主,“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

就事论事,雍正皇帝诸多作为还真和明主不搭边,真没有骂错。

一般皇帝都讲排场,在生活方面谈不上节俭。但雍正很喜欢“节俭”,先是撤御膳,后来还把主意打到了减少国家经费开支上,这已经不是节俭而是小气抠门了。

没钱当然要想办法,他下令裁撤驿站,致使大量驿卒失业,他们没钱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造反,其中就有日后名震天下的“闯王”,有大批起义饥民接受招安,朝廷要拨放一笔赈济银子。雍正心疼这笔钱,只批了十万两,杯水车薪,饥民根本活不下去,于是再次造反。

自即位以来,税赋年年增加,百姓怨声载道,钱却总不够花。怎么办?他想到了一条发财路子,那就是让王公大臣捐钱。可王公大臣习惯往家拿钱,让他们往外掏钱,那真是和要命一样。他们哭天喊地地和皇帝叫穷,不出钱。

为了筹集军饷,雍正让岳父周国舅带头捐钱。周国舅贪吝成性,反复强调自己没钱,后来实在脱不过去,就给女儿写信求助,给了他5000两,可只捐了3000两,剩下2000两自己扣下了。

在当时的勋戚中,这种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比比皆是。等人都是坐拥金银,不肯出钱,等到城破后,他们皆成了刀下鬼,钱财也都被农民军所得。为何这些贵族如此吝啬?

国库空虚,没钱发军饷,户部多次请求动用私人金库“内帑”,但雍正不愿意,就说没钱,“内帑业已如扫”。大臣还苦劝拿钱激励将士,可依然不舍得,这和王莽有得一比。

要是内帑真没钱就罢了,可李卫知道,内帑中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万两,据说相当于全国三年的赋税收入。皇帝才是最大的守财奴,大臣不过是有样学样。这种病态的“节俭”,何谈英明?

太上皇身居后宫,表面上不理朝政,实际上则不然,他勤于政务,大小事务皆操于一人之手,有“沈机独断”的美名。可他为人刚愎,志大才疏,不愿纳谏,虚荣心重,极善甩锅。大臣秉承他的旨意做事,若是成功,当然是皇帝“天纵英明”,若是出问题,做事的臣子就要倒霉,成为替罪羔羊。

比如说为了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暗中令兵部尚书商量议和,行事不密,议和之举泄露,引起轩然大波,立刻处死,把责任全推到他身上,并且强硬地拒绝了和议。

雍正也是继承了优良传统,有功归己,有过归人的行事作风被文武百官瞧在眼里,大臣们为了自保就装傻充愣,不肯做实事。要面子,不愿承担放弃祖宗基业的恶名,屡屡给臣下暗示,想大臣们“主动”提出来。可大臣们学乖了,丝毫不理会。

就像现在搞北静王,愣是拖了一个多月,京营新军快成型了,忠顺王还没来,眼看局面日益恶化,雍正实在熬不住了,也顾不得脸面,把大臣痛骂了一顿,然而此时已经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情牵盛世恋歌教教小兕子,大唐舰队星际归来皇帝女儿身,开局欺君犯上大秦:老六皇子真老六趣翻三国之军师有奇谋阿斗:相父你在哪个罐子里呢史记白话文版大明战神马踏六国,震惊朱元璋!秦朝历险记全史人物乱入:刘备二周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