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还说了,本来是让李卫来江南的,不过江北扬州很危险,李卫出任江北节度使,林如海和李卫推荐贾雨村,出任江东节度使,让他不要有压力,给他三年时间,来搞定江南的白莲教。
关于节度使,贾雨村可是知道的,以前江北有节度使,江南没有。最早是隋文帝开皇中,废郡为州,以州统县。唐承隋制,高祖武德初,边要之地置总管以统军,加号使持节,盖汉刺史之任。
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自军城镇守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都督。高宗永徽以后,都督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充河西度使,自此接乎开元、天宝之间,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缘边之地凡八节度使,关中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河北幽州节度使、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碛西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外任之重无比焉。肃宗至德以后,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受节度使之号。
“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随军四人。”这次雍正也是根据其他节度使给的,贾雨村也算开府了。
在其他朝代,节度使有以亲王遥领者,如开元十五年(727年)以庆王谭为凉州都督兼河西节度大使忠王俊为单于大都护兼朔方节度大使之类是也。有以宰相遥领者,如兵部尚书河西节度所大使知节度事萧嵩,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度如故。又李林甫遥领陇右节度,杨国忠遥领岭南节度。
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赵匡胤、宋太宗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礼遇优厚。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
从根源来看,节度使招兵买马也不容易,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
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
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
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