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介绍善导大师判教要弘二门。
下面一句“显彰别意之弘愿。”前面是要门,现在弘愿门出来了。显彰是什么意思啊?显彰就是原来就存在、就有了,但是隐没了、盖住了,被隐藏起来了。通过他的方法又把原来被盖住的东西更明显化,使它又展示在大家面前了。掀开神秘的面纱,露出来了,露出什么?“别意之弘愿”。别意,别具一格,特别的意趣,与别的法门不一样的,有它自己特点的、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教法。什么教法?弘愿门。弘愿门主要讲什么呀?就是我们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间的第十八愿根本愿,十念必生。到此地要弘二门分判,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明确指出了,有了要门,有了弘愿门。所以说这一部《观无量寿经》有两尊佛在讲,明面上是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宣说《观无量寿经》。世尊讲三福九品;讲十三定观:讲散善三福业,这是《观经》表面的内容。笔者开始看《观经》看完就丢在一边,为啥?我能理解这些,但是觉得观想太麻烦了,我定功不够观不了,所以后来就丢在旁边了,直到最近机绿巧合我又碰到了善导思想,研读过后,原来还有深层次的意思,真正《观无量寿经)更深一层的内容是什么?是阿弥陀佛在讲的,他讲的是弘愿,他讲的是别意之弘愿
整部《观无量寿经》到最后才水落石出,到最后和盘托出,画龙点睛,世尊唯,他什么?持无量寿佛名,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两个世界的世尊,两土世尊心意完全一致,个在这边说,在这边诵,另外一个在那边接收,一个送,一个接,我们如果还不满两位世尊的本意就太浪费了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各位读者,能够得人身不容易。天道众生修佛的很少,因为天道众生在享福,最终等到累世久远劫以来的福报享完了,累世久远劫以来造的恶业便该还了,所以报尽还堕呀!往下一堕落,他就开始谤正法,堕落得就更厉害了,所以越是高的天道众生堕落,往往都是直下地狱,而且百劫干生,都出不来,佛经上讲,投人身的概率犹如盲龟值浮木。在一片汪洋大海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个孔。海底有一只是瞎眼的海龟,海龟非常长寿。这个长寿的老海龟每一百年从海底伸到海面上探出头来,投人身的概率便如让这只海龟把他的脑袋瓜从木板的孔中间正好穿过去的概率。大家想想每一百年一次,那得多少次才能够正好让它把脑袋瓜从木板的孔上穿过去,这个概率小到没法计算,时间长得不能估量。有那么长的时间才能投一次人身,所以今天我们接触到了净土法门,大家要珍惜呀!很多古大德在解释(观无量寿经》的文字中没有一个解释到这一层的,这是善导大师超凡入圣的地方,所以他楷定古今!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开始,有了净土法门,有了净土宗!为什么《观经四帖疏》叫楷定疏?因为它太究竟了、太彻底了。
善导大师接着说“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前面把名词先总结出来,有要门、有弘愿门。那么要门是什么内容呢?善导大师解释说:要门就是定即息虑以凝心,简单的说就是十三观。定是什么?禅定妄想、杂念要止息,心就凝定了,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就像寒潭止水一样,所以息虑,把我们的妄念、各种焦虑、各种杂虑、各种念头全部止息住,使我们波澜不惊,这就叫做息虑凝心,这是定的法门,也是《观无量寿经》中的前面十三观,十三定观,十三定观也好,禅宗的禅观也好,天台宗的止观也好,唯识宗的唯识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各宗各派,只要是以修定、观想,都属于要门中的定门,类似大道理、大方法都一样“散即废恶以修善”,散门是什么呢?断恶修善,要废除行恶念,修善行善念,这叫散善,散善门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净业三福。修净业三福,不需要打坐,不需要凝定心神,修散善以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是修十三观、还是修散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要门必须要回向,将修行的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回向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如你诵《金刚经、诵《楞严经》、诵《法华经》、诵《华严经》,或者是持各种准提咒、大悲咒等等,持完了这些经跟咒之后,将这些修止,将这些资粮全部回向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要门当中的散善门。
修禅定、修止观,然后将这些定功回向给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要门中间的定善门。不管是定善门还是散善门,都在要门当中,大家理解了吗?那弘愿门是什么意思呢?善导大师下面又解释,“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来,善导大师在解释《观无量寿经》的时候,他是以《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立场来剖析《观无量寿经》的教义。可以说《观经》中有大经,大经中含《观经》,大观一体,无观无大,为什么解释观经》还牵涉到大经?就因为《无量寿经)作为大经是根本,所以他说:如大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