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姓郑,叫郑有良,拿起一个打火机给杨寻点烟。
“杨寻是吧,我观察你很久了,你能一步一步把潘主任这颗社会主义蛀虫揪出来,真是大快人心啊!”
杨寻知道没人会真正在意什么挖社会主义墙角,只有和自己利益相关,才会特别关注。
“你和潘主任有过节?”他笑问。
郑有良朝地上弹了一下烟灰,“早几年就在我这里买烟,从来没给过钱,零零整整,得有一百多块了,他贪污的那些钱,应该拿一部分出来把这些账单结算了才对。”
他气愤地用手在账本上敲打着。
杨寻好笑,把他叫过来,不是让他听发牢骚的吧,他还得去卖货呢!
他摸了摸鼻子,作势要走。
郑有良却拉住了他,
“哥们,跟你谈个买卖,你的米糕每天这么卖也挺辛苦的,不如放在我这里,我帮你卖,我从中抽两分钱的好处费。”
这个米糕很好卖,一天几百块,很容易就卖出去了,这么一倒手,他挣几块钱,何乐不为。
反正他每天都要守店。
杨寻明白他的意思,吐了一口烟圈,
“放在你这里卖不是不可以,但我这人怕麻烦,我直接一毛五批发给你,你想卖多少钱一块就卖多少钱,我不管。”
郑有良想了想,当场拍板成交。
杨寻赶紧把罗小军招呼过来,将米糕一股脑清点了,都卖给了郑有良。
不出十分钟,钱货两清。
回去的路上,罗小军佩服的话都要说烂了,简直要把杨寻当神了。
“行了,别拍了,马屁都该被你拍穿了。既然有了收购的地方,咱们就开始摸索批发的路子。零售一天挣几十块是极限,如果能多和一个小卖部达成合作,那咱们的天花板就可以提高很多。”
杨寻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日子,他之所以会坚持零售,一是对市场还不太了解,二是他对环境还不熟悉。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摸索,他已经将附近的乡镇都走遍了,县城也了解差不多了,对市场上什么商品畅销,什么是老百姓最需要最喜爱的商品,心里有了底。
不得不说,这个年代,人们对物资的需求急剧增长,但生产却没有跟上趟。
还有曾经的计划经济模式,造成部分物资供过于求,而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却没人生产。
这也是市场经济萌芽的关键时期。
工厂生产什么,老百姓就买什么,变成老百姓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
总有一天,他会自己办厂,生产老百姓需要的物资。
不过,事得一件一件办,路要一步一步走,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米糕的问题。
郑有良那里可以消耗一部分米糕,他们再零售一部分,如果市场扩展,又能找到几个经销商,那米糕的生产就赶不上供应了。
一方面,他需要更多的人参米,另一方面,老妈一个人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做出更多的米糕。
扩大生产的计划,在他心里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