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书认为,林蛙上餐桌,迟早的事儿。
人力有尽时,光靠他与老三,收获被限制了。
所以,回来的路上,宁书已经打算好,增加产量的最简单方式,扩大抓捕人数。
反正秋收结束,大伙都闲下来。
不如组织人手,趁着其他人还没动手,先赚一波。
两块钱一斤的价格,让小伙子们瞬间就将饺子给抛在脑后。
因为老三补充了一点,上回两人逮了七八斤,也就花了一两个小时。
钱,谁不喜欢,尤其是大小伙子。
心里想法很多,奈何裤兜空空,都没法去实现。
不仅如此,连伯母都心动了。
“小书,你确定能卖两块?”
“不止!”
宁书又抛出个重磅炸弹。
“后天开始,三天时间,你们各自为战,喊上家人也好,朋友也行。
把收货都拿到这儿。
重量最高的,两块五一斤,最低的,一块八。
每个人最低要弄到五斤。”
这放在后世,有个特定的称呼,KPI。
也是为了让大伙竞争起来。
“另外,时间紧,任务重,林蛙的价格前期会比较稳定,但后期抓的人多了,产量上来了,肯定会更便宜。
所以丑话说在前头,回头卖不到这价,与我没有任何关系,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去找买主!”
“怎么会呢。”
“乡里乡亲的,肯定相信你。”
“不愧是大学生。”
“宁书,你多想了,我们谢谢你都来不及,咋会怪你呢,大伙说对不对!”
“对...”
宁书点点头。
“行,大伙加油吧。”
之前也说过,现在做生意,就是信息差。
设定两块五的价格,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这会村里连固定电话都没有,没法及时与廖老板处及时沟通,相当于把价格波动的风险转嫁到了自己身上。
商量的时候,老三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宁书有解决方案,来自广东的胡老板。
他在这儿做生意,反正都要买卖,且,广东那对于食材的接受程度,应该是全国第一。
如果真能打通这条路,根本不需要担心。
农村的消息传的快。
中秋这天,有不少村民借着“路过”的借口,询问抓林蛙的事儿。
宁书一看到这规模,心里也在打鼓。
万一几百号人一块出去,弄个几千斤咋整,销路还没完全稳定呢!
所以,过完节后,宁书下了俩决定。
第一个,自己再进城一趟。
第二个,让老三带着东子等稍微熟悉点的朋友去林子,其他人各凭本事。
所以,中秋过完,宁书也早起了。
和他预料的差一点,大概有四十几号人整装待发。
“提醒一下,要注意安全,千万别受伤了,先搞一晚上,明天都回来,看看各自的收获,再交流交流经验。”
叮嘱了几句后,他把老三拉到一旁。
“你嘴快,别说漏嘴了。
明天回来之后,如果我没有在家,你直接把林蛙送到城里来,每个人的收获称好了...”
交代的差不多,宁书上车,其他人进山。
一路无话。
宁书抵达了县城之后,照常先去到了饭馆。
廖老板不在,不过几天内第三次过来,而且每次都带了东西,店里的人都认识他。
当陈师傅买菜回来,看见宁书,立刻迎了上来。
第一句话。
“那林蛙还有么?
你都不知道,昨个中秋,店里生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