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三阳川 > 第三回 吴翰林大义立庙 毛汉生落户吴村

第三回 吴翰林大义立庙 毛汉生落户吴村

吴望顺后代家丁兴旺,子孙满堂。传至清朝后期,其家族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到同治十年吴西川高中进士,任翰林编修。时而,族人和亲戚朋友前来吴府祝贺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邻里有好事者说:“吴门才子辈出,全川同贺,莫大的荣誉,咱村里可得好好庆贺庆贺。”于是,吴老爷从城里请来戏班子,大戏唱了三天三夜,三阳川来看戏的人挨肩擦背,川流不息。吴府更是宾客如云,人来人往,如走马灯似地走了一拨又一拨,好不热闹。面对满座高朋,吴老爷再看看自家府邸甚是寒碜,于是请来阴阳风水,在自家地里看了一块风水宝地,修建翰林府。

翰林家修府,十里八村前来帮忙的人不计其数,三阳川知名的能工巧匠不请自到,不到半年,一座精致、优美、气派的翰林府拔地而起。

新建的翰林府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门前一对石狮子,朱红色的双扇大门加上挑高的门厅显得十分庄重。院内奇花异草,小桥流水,叠石迭景,春色满园。正房坐东朝西面向卦台,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屋顶铜瓦镶嵌,舒展大度,清新飘逸,亮丽气派。院子的两边建有南北厢房,有游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整过院落宽绰疏朗,清雅宜人。

落成这天,四邻八乡的亲朋好友前来祝贺,自然又是热闹一番。

翰林府落成后,吴老爷差人上京告知儿子回家省亲,怎奈清朝晚期朝廷混乱,官员腐败,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吴西川乃正人君子,忠君爱国之士,深得朝廷重用,一时半会走不开,直到两年以后才回家省亲。

吴西川衣锦还乡,吴家村吹吹打打,锣鼓喧天,男女老少夹道迎接。但见吴翰林头顶花翎,身穿深绛色长马褂,骑一枣红大马,在地方官员和当地乡绅陪同下,鸣锣开道,浩浩荡荡进了吴家村。

翰林府彩灯高悬,鼓乐齐鸣,爆竹声声。屋里院内大摆筵席,招待宾客。吴老爷喜气洋洋,容光焕发,迎来送往。可吴西川拜过父母后,辞别客人,单人匹马一溜烟上了卦台山。

当晚夜宿卦台山,久不能眠,便迎着清风,徘徊于卦台山巅,看万家灯火,听渭水秋声,心潮翻涌,吟诗一首:

采药归僧晚,挑灯静话禅。

寺门关夜月,山径锁秋烟。

竹影垂帘重,松声隔牖穿。

羲皇宫阙近,可许叩先天。

吴西川九岁应童子试,同治九年中举,同治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江南学政。长于诗,善书法,写景诗意境清新高远,造句贴切灵动,书法超逸求新,肥润开阔,著有《沁芳吟馆文稿》,《沁芳吟馆诗草》,《沁芳吟馆外草》等卷。

一介书生,怎知应酬,更不会阿谀奉承,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一八七六年因心疾,卒于京,享年四十五岁,无资归葬。

第二天下山,他召集村民募捐,并倾其所有在村上修建元君庙一座,牌坊两处。他要把自家村上的建筑与卦台山建筑群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吴西川在家仅住了三天,便赴京上任。

吴家村人精心修建的牌坊,檐牙高啄,斗拱交错,高出云表。元君庙规模宏阔,气象庄严。整座庙院红墙绿瓦,青砖铺地,古柏苍翠。世母元君端坐正中,秀丽慈祥,意态如生。两面侍女气韵生动,满面笑容,惟妙惟肖。大殿香烟缭绕,紫气腾腾。殿门有吴西川亲自题写的“圣母元君”匾额一块,后人称“吴公匾。”

牌坊、元君庙与卦台山建筑互为一体,颇为壮观。据说当时元君庙乾卦十分灵验,求神算卦着络绎不绝,香火不断,成为吴家村家庙,可惜文革中均被拆毁。

吴老爷家喜事一桩接着一桩,大地主吴林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羡慕人家好事连连,子孙光宗耀祖,府上门庭若市,翰林府瑰丽高雅,元君庙香火旺盛,于是请来阴阳风水,在自家地里也选了一块宝地修建豪宅。

吴林甫系吴有福后代子孙,当时已经是三阳川很有名望的大地主了。

新选的宅基地占地上千平米,后院院墙与翰林府仅一路相隔。吴林甫请来木匠瓦工,加上自家长工上百人,足足用了一年时间才算完工。

这是一座典型的农村地主豪宅,高大的院墙把一个若大的院子围得严严实实像是一座城堡,似乎与世隔绝,显得神奇而幽秘。门前植一槐树,长得枝繁叶茂,平时双门紧锁,仅留侧门容人进出。

院内分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前院进深较浅,有东西房十间,南北厢房各三间,中间月门通向中院。

中院为主院,院内有方砖墁地的十字甬道,青石作阶,主房五间两侧带有耳房各一间,两柱三门,建筑讲究;南北厢房各五间;西房五间。另有南院一处,西房三间,均为硬山顶、单坡水前出廊沿结构,檐下斗栱、栏板、雀替齐全,做工古朴精美,加之精致的雕门花窗和室内各式各样的华丽摆设,尽显主人的富有和大气。院内廊檐下游廊连接各房,宽敞明朗,四隅种有石榴、苹果、银杏以及各种名贵花木。

后院也是一分为二,分左院和右院,左院有两排东西向房各十间,门对开,是下人住的地方,一条通道经中院北屋后墙通向前院小门,这是下人们出进走的便道。右院则是牛、马、骡子棚舍、猪圈、鸡舍等。

入烟这天,吴林甫遍请三阳川和天水城里的亲朋好友,大摆筵席,四邻八乡的佃户也前来祝贺,有的佃户实在拿不出礼物,只拿三五个鸡蛋前来道贺,吴林甫也毫不在意,热情款待。在城里请来的大戏,足足唱了三天三夜。

吴林甫新建的住宅村上人称吴家大院,自此以后,一提到吴家大院,人人都知道是吴老爷吴林甫,吴林甫反而没有人提及了。到了光绪年间,国家已是内忧外患,遍地烽烟,人民渴望太平,各地宗教活动也由此迅速发展。境内马营村人张尊三结识英国传教士马殿臣并加入基督教,接着张尊三在本村及吴家村传教,光绪二十六年吴家村建立教堂两处,选出吴林甫为长老主持教会,并成立了“吴家村中华基督教自治会。”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吴林甫率先在本村办起初级小学,接着渠刘、崔家集、景家湾、程家庄先后有十几个村都办起了学校。到民国时初级小学几乎遍布各村,奠定了三阳川后来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的基础。

民国九年(1920),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发生罕见旱灾,几千万灾民离乡背井,逃荒逃难,死亡人口50多万。从陕西、河南、山西一带逃荒到天水的难民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沿渭河西上,进入三阳川。

这天,吴家村来了一家四口难民,男人中等个头,人长得很体面,只是面黄肌瘦,满脸愁容,显得无精打采,甚是疲劳。女人很秀气,背一铺盖卷,坐在村边小路上,两边站着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蓬头垢面,用乞怜的眼光看着过往的行人。吴怀庭刚巧路过,男子迎了上来:“大哥,是村里人吗?”

吴怀庭随口答应“是的。”接着反问:“你们是?”

“我们是从山西逃难来的,大哥,我俩孩子两天没吃东西了,能给孩子点吃的吗?”

看着一家四口很可怜,人又面善很有礼仪,吴怀庭说:“跟我走吧。”把一家人领进村子。

吴怀庭家住村西头,女人田氏,是本村人,家有两儿一女,老大叫吴尚礼,时年八岁,老二叫吴尚义,时年七岁,女儿甜甜,只有三岁。院子不大,收拾得很干净,一看就知道女主人是一个勤快的人。

见有人来,田氏热情的往屋里迎接。

“大嫂,我们就坐这里。”女人一边说一边和两个孩子坐在了屋檐下廊檐的石头上。

吴怀庭让田氏赶紧做饭,自己硬拉着男的进了屋。

原来这人姓毛名汉生,家住山西大柳树。夫人姓吴名静,俩人都是教书先生。两个孩子,老大叫毛知一,女儿叫毛知凤。一家四口生活虽不富裕,但充实而温暖。谁知自去年秋到今年夏天山西境内滴雨未下,井泉枯竭,河水断流,树皮草根已采掘食尽。地主土豪又乘机哄抬粮价,搜刮民财,死人无数。他俩人一月的薪水加起来只能买二十多个小烧饼,实在没办法,这才带着孩子逃了出来,原想凭自己和媳妇的文化知识,出来找个差事不会有多难,谁知一路走来到处都是难民,根本找不到工作。到天水后,他们已经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前两天来到三阳川,听说吴家村有学校,俩人抱着希望就直奔村里来了。

吴怀庭寻思,村上正好缺老师,现在四个班,上百个娃娃,只有三名老师,忙得不可开交,来的正是时候,可又一想,这一家四口,吃住都是问题,太岁老爷能答应收留吗?

吴怀庭说的太岁老爷是吴林甫第三代孙吴光祖,现在是吴家大院的主人。

吴光祖是三阳川最大的地主,村上除去几家亲房、另外两家地主和几家富户外,其余村民多是他家长工。吴家大院骡马成群,牛羊满圏,长工百人,家产万贯,人送绰号太岁,现在是三阳川呼风唤雨的人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塞仙志双子海图:霸者航路湖畔诗人穿越三国开局获得五神将铁血都督周公瑾市云楼阁边城崛起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锦绣芳草湖穿越之帝临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