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在想什么...
韦兴走得很快,或者说他那被丹药早已击垮的身体早就已经糜烂不已,韦云还未来得及施展抱负,这位大晋的皇帝就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韦兴自即位以来,历经一十四个春秋。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晋国却灾祸连连,民不聊生。
先是天灾肆虐,旱涝交替,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接着又是人祸频仍,各地叛乱四起,烽火连天。
这些乱局让本就艰难的民生雪上加霜,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而在对外战争方面,晋国更是遭遇惨败。与邻国秦国交锋时,不仅未能取得胜利,反而痛失秦、中二州。
若不是定王韦云英勇善战,力挽狂澜,恐怕就连元州也要落入敌手。
这场失利使得晋国国力大损,颜面尽失。
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无论是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还是市井之间的黎民百姓,皆对韦兴这位皇帝深感失望和愤怒。
他们认为韦兴治国无能,导致国家陷入重重危机,实在不配君临天下。
因此,当韦兴驾崩之后,众人经过商议,勉强给他定下一个“惠明”的庙号,多少也算保留了一丝最后的体面。
韦兴离世后,其子韦真遵循孝道,为父守丧整整一月。
在此期间,朝中诸多大臣纷纷上书恳请韦真继承皇位,以稳定朝纲,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韦真深知责任重大,但见众望所归,便顺应民意,毅然接过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玉玺,登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并改元“昌泰”,由此拉开了一段虽短暂却在史册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帝王生涯。
几乎就在韦真登基称帝的同一时刻,定王韦云因功勋卓着,获封晋国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职。
至此,韦云手握重兵,掌控全国军事大权。
不仅如此,凭借其辅政王的尊贵身份,韦云更有权干预朝政,过问朝中大小事务。
一时间,韦云权倾朝野,成为晋国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可以说是晋国在风雨飘摇之际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最后一根顶梁柱了。
此人功绩赫赫,注定名垂青史,后世之人无不对其推崇备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大家皆言,如果他未曾离世,那么晋国的未来或许将会截然不同,定能避免走向灭亡的命运。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摆在眼前,纵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力,在那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面前,又有谁能够真正抵挡得住这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呢?
即便是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堪称救国英雄的韦云,最终也是无能为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