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民国神探之蓝乌贼秘密 > 第27章最强阳谋《论持久战》

第27章最强阳谋《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讲演稿。该作品的创作地点是在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延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环境极为复杂和严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据估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约3500万人的伤亡和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同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也因战争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政治层面,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范围内的各党派、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敌。经济上,战争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受到严重破坏,而西部地区则因战时需求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文化上,抗战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情感,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为后来的民族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论持久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对于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首次系统地提出并阐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和中日两国的国情基础上形成的。持久战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持久战的核心观点是,抗日战争不可能速胜,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通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达到胜利。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准确判断。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日双方的矛盾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中日战争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而中国当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力相对较弱。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不能期望在短期内取得战争的胜利。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不得人心,其战争行为会激发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敌小我大: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有限,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具有持久作战的潜力。

4.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日本在国际上失道寡助,其侵略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而中国作为反侵略的一方,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通过对这些矛盾特点的分析,毛泽东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和策略。

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日战争的起始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敌之战略进攻与我之战略防御。在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着日本的强大军事压力,但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广泛的人民战争,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为后续阶段的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敌我力量对比: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凭借其军事优势,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进攻,而中国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战争形式:此阶段中国主要采取了运动战,辅以游击战和阵地战,以灵活机动的战术牵制敌人,减少自身损失。

战略相持阶段是抗日战争的中间阶段,标志着战争进入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抵抗力量得到了加强,日本则由于战线的延长和资源的消耗,逐渐显现出疲态。

战争特点:此阶段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趋于稳定,中国通过持续的游击战争和人民战争,不断消耗和削弱敌人的力量。

内部挑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内部的困难,如经济压力增大、汉奸的破坏活动等,需要加强国内的团结和抗战意志。

战略反攻阶段是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经过长期的抗战,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而日本则由于多方面的消耗,力量逐渐衰退。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反攻条件:战略反攻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中国自身力量的积累,还需要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敌国内部的动荡。

战争形式:此阶段主要采取运动战,结合阵地战和游击战,形成了对敌的全面攻势,最终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达成。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和转变,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必然胜利,这一理论对于指导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运动战与游击战的结合运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运动战是指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具有决定性的战役,而游击战则是在敌后进行的、灵活机动的小规模战斗。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独特战术。

运动战的实施需要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有利时机和地点,对敌进行迅速而猛烈的打击,以达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目的。例如,在平型关大捷中,中国军队通过集中兵力,成功伏击了日军,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游击战则强调利用地形和民心,进行灵活机动的战斗。它不以占领土地为主要目标,而是通过骚扰和消耗敌人,达到削弱敌方战斗力的效果。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有效地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在战略上要实行积极防御,而在战术上则要积极进攻,两者相结合,形成持久抗战的有效战略。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通过灵活的战术和策略,有效地迟滞和消耗日军的进攻,为国家的抗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例如,通过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国军队能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同时为正面战场提供支持。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则要积极寻找战机,对敌进行局部的、有针对性的进攻,以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提振士气,积累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这种战术上的进攻,不仅包括对日军的直接打击,也包括对敌占区的破坏和骚扰,以及对敌后抗日力量的支援和壮大。通过这种战略与战术的有机结合,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步积累优势,最终实现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转变,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基础在于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了动员全民参与抗战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强大的人民战争力量。

根据地建设:在敌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不仅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而且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使得兵民结合成为可能。

群众动员:通过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抗战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从而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提供后勤支援。

政治动员在人民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的政治动员,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和正义性,从而自觉地投身于抗战之中。

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报纸、广播、戏剧等,普及抗战知识,提高人民的政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政治工作:在军队和根据地内部,开展深入的政治工作,确保军队和群众在思想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政策引导: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动员人民参与抗战的政策,如减租减息、改善工人待遇等,使人民群众在物质上也能获得抗战的直接利益,进一步增强其参与抗战的积极性。

《论持久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而且对于提升抗战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作用。

统一思想:《论持久战》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明确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这一理论为全党全军提供了明确的抗战方向。

增强信心:文章深入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矛盾特点,指出了中国抗战的有利条件和最终胜利的可能性,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指导实践:《论持久战》提出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为抗战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具体指导,如在战略防御阶段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有效地消耗和削弱敌人。

《论持久战》对后世军事思想的影响深远,其理论精髓和战略思想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开局监国,满朝惊呼活阎王大唐嫡长孙!王侯弃子史记大争之世穿越三国之蛮王传重生明末,我是反贼张献忠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伤害后想追夫,男主已堕无情道大唐我李世民能交易无限物资三代不能科举?我刚好第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