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蒙尘马首东”:这句描绘了皇帝(天子)在战乱中被迫流亡,骑着马向东逃难的情景。“蒙尘”是古代对帝王逃离京城、流离失所的委婉说法,而“马首东”则指明了逃亡的方向。这一句揭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严峻危机和皇帝的困境。
“居然三杰踞关中”:在皇帝流亡之际,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竟然有三位杰出的将领或藩镇首领(即“三杰”)割据一方。这里的“居然”表达了惊讶或意料之外的情感,暗示了这些人物在乱世中崛起的意外性和他们的强大实力。同时,“踞关中”也显示了他们在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孤军一注安社稷”:在这危难之际,有一位将领(很可能是指李晟等忠臣)以孤军之力,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拯救国家的重任。他孤注一掷,誓要安定社稷(即国家),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这一句是对这位将领英勇行为的高度赞扬。
“内外能守手臂功”:这句颂扬了所有在内外防御中做出贡献的将士们。无论是守卫京城的内部力量,还是在外抵御外敌的军队,他们都像皇帝的手臂一样,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共同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里的“手臂功”形象地比喻了将士们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保卫国家过程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综上所述,这段颂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颂扬了在唐朝末年动荡时期中涌现出的英勇将领和将士们。他们或割据一方、或孤军奋战、或内外协同作战,共同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圣叹释义】
这一象预言了唐德宗时期的历史动荡。为了削弱各地藩镇的势力,德宗毅然决定对成德节度使李维岳发起攻势,意图开启消灭藩镇的序幕。然而,此举却触怒了其他节度使,他们纷纷预谋反叛,其中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先发难,随后各地藩镇群起效尤。同时,成德节度使李维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形成强大的“四镇”联盟,彼此呼应,共同抵御德宗的清剿行动。藩镇之战愈演愈烈,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幸运的是,朔方节度使李晟对唐皇室忠心耿耿,他挺身而出,最终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化险为夷。所谓“橡枪血中土”,正是对这一时期“藩镇之乱”的生动描绘,四个藩镇的节度使先后称王,更有两位首将称帝,中原大地被战火蹂躏,生灵涂炭。
“破贼还为贼”的典故,则是指李怀光先是大败反叛的朱泚,解救了困境中的德宗,但随后却自己也走上了反叛之路,成为了新的叛贼。而“朵朵李花飞”则隐喻了“泾师之变”中,朱泚称帝后,对长安城中的李氏皇族、宗亲、贵戚等,共七十七人,进行了残酷的洗劫和杀戮,李氏子孙命运多舛。“李花飞”的意思是李氏子孙如花瓣一样,调落殆尽。“帝日迁大吉”是说唐德宗因为早已经逃亡到外地避难,没有危及自身,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天子蒙尘马首东”一句,详细记述了783年10月的历史事件。当时,从西北泾原调来的唐军,在前往淮西征讨李希烈的途中,因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急需朝廷的补给与慰劳,但德宗却未能及时响应,导致士兵哗变。德宗在混乱中仓皇西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这一幕“马首东”的悲壮场景,正是对德宗逃亡情景的生动刻画,“马首东”这个词语出自“马首欲东”,最早记载于《左传》,“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指当时晋国讨伐秦国,秦兵在晋国的西边,所以要“马首欲东”,意思是避开西边的战场,到东部安宁的地方去,后来引申为从战场撤退之意。“马首东”是说唐德宗满面尘灰,带着人马仓皇逃窜。
“居然三杰踞关中”此句,描绘的是朱泚已占据京城长安,而李怀光与李希烈亦在都城周边虎视眈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关中”之地,古来便是战略要冲,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四关环绕,地势险要,故得“关中”之名,意喻此地固若金汤。此处的“杰”,既指那些忠心耿耿、英勇无畏的豪杰忠臣,亦含贬义,暗指那些背叛朝廷、图谋不轨的叛臣逆子。
“孤军一驻安社稷”则颂扬了唐朝大将李晟的非凡功绩。面对重重困境,他孤军奋战,以超凡的智勇,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奇迹般地以少胜多,收复了长安,为德宗皇帝稳固了社稷江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晟在收复皇城的同时,还极力保护了长安的民生,确保了李唐宗庙免遭重大破坏,真正做到了“安社稷”。
“内外能收手臂功”进一步肯定了李晟的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军事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对内更是严明治军、依法执政,树立了良好的军纪;对外,他善于运用策略,指挥若定,且在战争中始终秉持着对百姓秋毫无犯的原则,赢得了广泛的民心。因此,李晟被誉为唐朝的“股肱之臣”,其功劳之大,实乃无可估量。
【易经中的卦象】
这一象与《易经》中的大有卦相呼应。大有卦上卦为离,象征火之炽热与光明;下卦为乾,代表天的高远与刚健。两者相辅相成,寓意着天际渐亮,旭日东升,预示着普照万物、光明向上的美好愿景。“大有”之卦象,正是阳气(正气)蓬勃而阴气(邪气)渐退的生动写照,象征着晴朗的天空、日益繁荣的景象,以及力量、物质与气运的充盈。
在卦象中,处于第五爻的君王之位,是唯一的阴爻,被四周的阳爻所环绕与呼应,这恰似君主得遇贤能之士,共谋天下安宁之景象。正如古语所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者宜为下。”这深刻诠释了“大有”之真谛——广博的胸怀与谦逊的态度,是成就大业的基石。在此象中,“晟”字跃然而出,它不仅是李晟之名的象征,更预示着李唐王朝将依托李晟的卓越功勋,续写辉煌历史的新篇章。
从爻象解读来看,初九爻辞“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告诫世人,应避免相互侵害,保持谦逊与谨慎,即便面对困境亦能安然无恙。这对于唐朝君主而言,意味着不宜轻启战端,对各藩镇应采取安抚策略,只要他们安分守己,不相互侵扰,便是国家之幸。否则,贸然行动只会招致祸患,令天子亦感畏惧。
至于九二爻辞“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则是以大车载物远行的形象,喻示着应坚守正道,善于运筹帷幄。对于不需要的人或物,应明智地将其送往远方,并给予适当的安置与奖赏,如此方能巩固权柄,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爻辞,无疑是对君主治理国家智慧的一种深刻启示。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此爻中,天子位居五爻尊位,而第三爻则象征王公大臣,第四爻则隐喻小人。两者位置的微妙变化,揭示了小人尚未得势的局势。天子设宴款待群臣,以示恩宠,而小人则无所获,这不仅是礼仪之体现,更是君王选贤任能、亲近君子、疏远小人的明智之举。此象亦暗指唐德宗曾误信宰相卢杞之言,致使国运受挫,几遭不测,且未能通过宴请群臣、论功行赏来稳固军心,实为遗憾。
“九四:匪其彭,无咎。”此句喻指将邪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其无所遁形,如此则无过可言。它告诫君王应克制私欲,保持谦逊谨慎,避免被奸佞所惑。德宗若能听取忠臣良将的谏言,不为一时之气所动,便不会被奸臣所利用。此后,他起用李晟,正是这一智慧的体现。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此言以诚信为本,与人交往方能赢得尊重与威严,带来吉祥。它预示着长官对待部下应秉持诚信,同时恩威并施。李晟将军正是以刚强之姿,善于治军,深得人心,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功平定了各地叛乱。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爻言及上天眷顾,使人事事顺遂,但关键在于保持谦逊,不骄不躁。它预言了李晟辅佐德宗复位,力保大唐江山稳固的壮举。这一稳固局面的形成,与李晟个人谦虚谨慎的品质密不可分,他虽功高盖世,却能保持谦逊之心,实为难得。
【本象正史对照】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今HEB省正定县)节度使李宝臣因病辞世。依据唐朝惯例,藩镇节度使亡故后,其职位与领地往往由其子孙承袭。李宝臣之子李惟岳遂上表唐德宗,恳请承继父职。然而,唐德宗对藩镇世袭、抗命不遵的积弊早已心生不满,意图借此契机削弱藩镇势力,故拒绝了李惟岳的请求。此举激怒了李惟岳,同时也触动了其他藩镇的敏感神经,他们担心自身利益受损。于是,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时值病重,其子李纳初掌大权,势力尚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考量,与李惟岳秘密结盟,决定以武力对抗朝廷的削藩举措。
同年,唐德宗从西部边防调集重兵,布防于关东,并亲自犒赏即将出征的将士,正式拉开了武力削藩的序幕。初期,唐军势如破竹,取得显著战果。随着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的病逝,其子李纳新掌大权,势力尚不稳固,迅速被唐军击溃。李惟岳亦被其部将王武俊所杀。至此,原本四镇联合的反叛势力中,唯余魏州田悦仍在顽强抵抗。在此过程中,成德将军张忠和选择归降,德宗随即任命其为成德节度使。然而,这种利用藩镇内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却引发了部分参与削藩的将军不满,幽州节度使朱滔便是其中之一。
转至建中三年(782年)末,形势急转直下。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将军王武俊、淄青节度使李纳、魏博将军田悦,这“四镇”首领再度联手,并推举朱滔为盟主,共同起兵反唐。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亦在南方自封“天下都元帅”,旋又称“楚帝”,与“四镇”遥相呼应,形成叛乱联盟。战火迅速蔓延至河南,洛阳告急。
建中四年(783年),为应对淮西前线的危机,德宗从泾原调兵遣将。然而,当这支队伍途经长安时,却未得到应有的犒赏与待遇,所供食物粗劣不堪,士兵怨声载道,最终引发哗变,史称“泾师之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唐德宗惊慌失措,仓皇逃离长安。而泾原叛军则趁势攻入长安,因群龙无首,遂拥立被软禁的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为领袖。
此后,朱泚在长安自封“大秦皇帝”,次年正月,又改国号为“汉”。占据京城的他相较于其他反叛藩镇将军,拥有一定的地理与心理优势。他先是残忍地杀害了长安城中的皇亲国戚,随后率大军追击德宗。幸得神策河北行营节度使李晟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鼎力相助,德宗方得幸免于难。
李晟与李怀光凯旋而归,满心以为会得到德宗的赏赐与褒奖,却不料德宗轻信宰相卢杞的谗言,以“此时接见李怀光不宜”为由,将二人拒之门外。卢杞与李怀光素有私怨,卢杞因面貌不扬且为人奸诈,曾遭李怀光羞辱,并屡被其于皇帝面前揭露恶行,此次正是卢杞报复的绝佳时机。李怀光深感不公,愤然离去,不久便与朱泚勾结,转而攻打德宗军队,迫使德宗再度逃离至汉中。此时,德宗身边大将多已叛离,唯李晟忠心耿耿,誓死护卫,应验了“天子蒙尘马首东,居然三杰踞关中。孤军一注安社稷,内外能收手臂功”的历史预言。
直至兴元元年(784年),李晟率军攻克长安,朱泚败逃至宁州彭原(今甘肃庆阳)。同年六月,朱泚终为其部将梁廷芬所杀,长安重归朝廷之手。而李怀光则四处逃窜,最终在贞元元年(785年)自缢身亡。唐军借此契机,乘胜追击,逐一平定其余反叛藩镇,仅余淮西王李希烈尚存。然而,李希烈之死并非拜唐军所赐,而是源于其妻窦氏之手。窦氏原为参军窦良之女,早怀除贼之志,嫁与李希烈后,暗中联络欲反李希烈的将士,成功说服大将陈仙奇。在一次宴会上,陈仙奇趁机将毒药置于李希烈酒中,致其毒发身亡。
至此,参与反叛唐朝的藩镇势力基本被清除,唐朝虽历经劫难,终得保全。然而,此役之后,唐朝国势日渐衰微,不久即迎来了更为严重的危机,预示着其命运的最终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