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慈禧】
绣荷被冷,空留残卷,血迹斑斑。
忆昔兰宫贵眷,权柄独揽。
垂帘几度春秋,见证大清离欢。
追往夕,恨银簪。
废墟间,金丝棺。
权力欲狂无限,改革损私,无理拦斩。
八国联军侵华,逃奔西安。
辛丑条约屈辱,死前碑传有谁看?
终无悔,罪身缠。
纵刻《金刚经》、也枉然。
金圣叹对此评论道:“此象疑一女子能定中原,建都长安。”看来金老先生推算未来之事也颇为困难,这次也是离题万里了。
【易经中的本卦】
这一象与益卦相对应,从卦象上来看,外部由三个阳爻构成,内部则由三个阴爻组成。上卦为巽,象征着风,下卦为震,代表着雷,风与雷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益卦的卦象。益卦的核心思想是“损上益下”,然而在这一象中,慈禧太后却通过牺牲人民来换取个人的权力,这是一种明显的“损下益上”的行为。因此,益卦与这一象的关联带有讽喻的意味。
初九爻的爻辞是:“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辞解释:“元吉无咎,是因为下面的群众没有被过分压榨。”初九爻与六四爻相呼应,从六四爻那里获得了诸多益处,因此能够大有作为。这里所指的是,慈禧利用咸丰皇帝对她的宠爱和信任,趁机涉足政治。
六二爻的爻辞是:“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象辞解释:“或益之,是因为益处来自外部。”六二爻与九五君王爻相呼应,在从中获得益处之后,仍然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因此“吉”。这一爻描述的是,慈禧太后凭借她的身份之便,获得了许多好处,但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她的行事仍然十分谨慎,不显山露水。
六三爻的爻辞是:“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象辞解释:“益用凶事,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她应得的。”“圭”是天子赐给诸侯的信物,这一爻的意思是,将所得的益处用于应对凶险之事,最终能够“无咎”。这里实际上是在讽刺八大臣在咸丰皇帝临终前虽然得到了嘱托,但在咸丰死后却企图独揽朝政大权的行为。
六四爻的爻辞是:“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象辞解释:“告公从,是因为这能够增强她的意志。”六四爻阴柔无力,因此依附于阳刚之九五爻。这里所描述的是,慈禧为了除掉八大臣,与奕诉里应外合,共同发动了“BJ政变”。
九五爻的爻辞是:“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象辞解释:“有孚惠心,无需再问。惠我德,是因为她能够大得志。”九五爻阳刚中正,因此象征着吉祥。这一爻实际上是在讽刺上台之后的慈禧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操纵朝政。
上九爻的爻辞是:“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象辞解释:“莫益之,是因为这是偏颇的言辞。或击之,是因为攻击来自外部。”上九爻位于益卦的最上面,处于极致之位,可以说是损上益下到了极致。这种极其贪婪的行为遭到了天下人的反对和攻击。这里所描述的是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为了使自己始终处于权力的顶峰,她不顾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
【本象正史对照】
学者将慈禧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败家女”。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1835年出生。关于她的出生地,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有的认为她生于安徽,有的认为她生于山西,还有的认为她生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甚至有人说她生于BJ。据慈禧家族成员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实际上出生于BJ,她的原名是“杏贞”,乳名为“杏儿姑”。在满族文化中,未成年女子通常被称为“姑”。慈禧的名字来源于家中种植的几棵白杏树,而“贞”字则寓意贞洁。
1852年,慈禧通过选秀进入皇宫。由于咸丰皇帝特别喜爱玉兰花,因此赐封她为兰贵人。1856年,慈禧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他后来成为了同治帝。1857年,慈禧被晋升为懿贵妃。当时,清朝面临着外部侵略者的入侵和内部太平天国起义的双重威胁。咸丰帝本就体弱多病,朝廷的内忧外患使他心力交瘁。由于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他变得愈发倦怠。而慈禧擅长书法,因此咸丰帝在批阅奏章时经常口授内容,让慈禧代为书写。这样,慈禧就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慈禧随咸丰帝和皇子载淳一起逃往热河。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当时的载淳年仅6岁,咸丰帝在临终前任命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共同辅佐同治帝。咸丰帝将这八位大臣视为亲信,特别是其中的肃顺,因其机智谋略过人而备受信任。
咸丰帝去世后,同治帝即位。先帝的皇后钮祜禄氏被封为慈安太后,而懿贵妃则被封为慈禧太后。这八位大臣企图专权,但刚刚坐上皇太后宝座且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怎能容忍他们有这样的心思呢?于是,慈禧派人提出建议,以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为由,要求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然而,八大臣对此自然表示强烈反对。由于在热河行宫中,八大臣的势力庞大,慈禧明白即便自己费尽心思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因此,她无奈之下只好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并未放弃垂帘听政、掌控实权的打算。在这个关键时刻,慈安太后起到了关键作用。她对八大臣的行为也感到不满,于是与慈禧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慈禧的机会来了,她设下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赶回BJ与恭亲王奕诉串通。
恭亲王奕诉是咸丰帝的亲弟弟,按理说他应该随同前往热河。但偏偏八位大臣都去了,他却留守BJ处理棘手的事务。这其实是因为奕诉太过聪明,甚至超过了咸丰帝。结果,他招致了咸丰帝的猜忌和疏远,手中也没有实权。不仅如此,肃顺等八位大臣还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奕诉与八大臣势不两立。这样一来,慈禧和奕诉便成了同盟战友。奕诉一接到两位皇太后的求援信号,心中便乐开了花,做好了随时展开行动的准备。
就这样,“BJ政变”爆发了。政变的结果是,八大臣的职务被解除,肃顺、载垣、端华被逮捕,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被撤职查办。随后,慈禧发布上谕,下令斩杀肃顺,命令载垣、端华自尽,另外的五人则被革职或充军。至此,八大臣专权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慈禧和慈安顺利地坐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恭亲王奕诉也被封为议政王大臣。
慈禧掌控朝政以后,也为大清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她重用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镇压,后来的捻军、苗民和回民起义也被顺利解决。在她的支持下,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军事和民用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慈禧终究是个权力狂。稳固自己的地位才是她最根本的目的。因此,一旦改革损害到她的利益,她就会无理由地加以制止。
1872年,载淳年满18岁,开始亲自执掌政权。然而,实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同治帝很难摆脱她的干预。慈禧追求个人的享乐,即使在当时财政紧缺的情况下,她也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1875年,同治帝去世,慈禧的侄子兼外甥载湉即位,即光绪皇帝。两宫太后又一次坐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1884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开始了她一宫独裁的历史。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慈禧以战事不利为由,将奕诉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部革职,将朝政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战争后期,清军在军事上本来已经占据上风,然而慈禧却选择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导致大清国丧失了众多利益。1889年,光绪帝亲政以后,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傀儡。“光绪帝侍奉太后非常谨慎,朝廷的大政方针,必须请示太后才能执行。”
1894年是慈禧的六十寿辰,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不顾军费紧缺,一意孤行地挪用海军军费来修缮颐和园,为其寿辰庆典做准备。朝廷中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慈禧大发雷霆地说:“今日让我不高兴的人,我也将让他终生不高兴。”为了使自己的寿辰庆典顺利举行,慈禧主张避战求和,以尽快结束战争。后来,在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下,她才不得已命令清军迎战。然而,很快北洋水师就全军覆没了,清军战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从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
随后,列强纷纷聚集BJ,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爱国志士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图强的运动。然而,慈禧以太后的身份,以变法触动自己的利益为由,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杀害了变法人士。与此同时,北方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这边八国联军要求慈禧“勒令归政”,那边义和团更是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面对两面打压,慈禧无奈之下玩起了两面派。她一方面利用义和团对付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又派人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希望停战。然而,八国联军还在继续进攻,义和团也越闹越厉害。1900年8月,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进入了BJ。慈禧于第二天凌晨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出BJ,前往西安避难。她留下李鸿章与列强进行谈判,并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第二年,慈禧发布上谕,向列强恭敬地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次年,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至此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总是一味求和,慈禧感觉很没面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她宣布实行新政,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然而,那个时候无论什么样的改革也改变不了衰亡的命运。更何况慈禧的改革目的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挽回面子”。1908年,光绪帝去世,慈禧立溥仪为帝,即宣统皇帝。随后,慈禧病逝。
纵观慈禧的一生,她无疑是一个能力非凡的女人,但她的所作所为也使中国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她处心积虑,通过政变的方式登上了中国政治的顶峰。作为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借助垂帘听政和训政的手段,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在她的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五次列强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她亲眼见证了大清朝的衰败与兴亡。
当年进宫的宫女何止千百,为何唯独慈禧能够脱颖而出,独断朝纲,掌控国脉?这不得不说,慈禧拥有一般人不具备的能力。她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甚至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追求。她的大半生都在追逐权力,并享受得到权力后的快感。然而,历史记住的却是她为了追逐权力而制造的无数灾难。
慈禧生前曾为自己树碑立传,但她死后留下的那些破纸残卷却无人问津。在她绣满荷花的被褥上,后人看到的只是斑斑血迹,她的金丝楠木棺材也变成了破烂不堪的废墟。即使棺材上刻满了《金刚经》,也无法洗清她生前的罪过,更不能保佑她死后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