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唐宫如意之武则天传 > 【01-21】百年树人

【01-21】百年树人

应国公武士彠遂也跟留在洛阳京里的夫人杨氏交了底,他说。

“夫人所言也是道理,女儿在家也是千金小姐,进宫,却跟伺候人的丫鬟似的。”

而宫里贵人多,万一生出不该有的心思,与人争长论短,反倒被人看低了去。

夫人杨氏的一番担心,应国公武士彠还是听了进去,他说。

“既如此,夫人便留在洛阳吧。”而夫人杨氏点头,便有如夫人上前行礼。

“她爹的马车,闲着也是闲着。”夫人杨氏答长孙皇后,“再说,宫里伴读说起来也是排班,让她在女学里跟着我温故知新也好。”

长孙皇后微微颔首。

先是皇子伴读,便是仿照宫里侍卫,排班。也是,因为是太子的缘故,一开始便是个小朝廷。

到了她嫡长女,长乐公主,便也是如此。她命人取了长乐公主的“伴读表”,一目十行,微微颔首。

“逢三日,进宫。”公主就一人,伴读总不能太多,是跟着皇子一起念书。

夫人杨氏只待了一待,便离开,武士彠因为长女武顺进宫遂也不得不将心思转到自己三个女儿身上:

夫人杨氏因为婚事见晚的缘故,故而对三个女儿的亲事很是上心,这才四五岁,就恨不得“三岁定终身”。

而他,已经年过半百。此番离京,便也顺了夫人杨氏的意思,让夫人杨氏留下来为年幼的次女和三女相看。

当然,送进宫里做公主伴读,平心而论,总是想出个王妃的。而武士彠长女武顺为长乐公主伴读,嫡公主,有的期望总是在的。身为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总是好的。

然后,武士彠送夫人杨氏去了洛阳杨氏女学。

当年,国夫人杨氏非得要这一处官署。说是,秦王李世民不要了,趁着消息还没有传出去,没有人想到这上面,她要了。

怀孕期间的妇人,不可理喻。可都说是个儿子了,武士彠老来得子,杨氏那会儿就算指着天上的月亮说里面有棵桂花树,金桂花银桂花的,武士彠也得设法寻来一截桂花花枝不是。

金桂花,银桂花。

皇帝李世民,见不到。回头,武士彠只得去见了太上皇李渊,适逢“玄武门之变”的非常时期,武士彠咬咬牙,索性跪在宫门外。

皇帝不见他,他就不走。

回头,不明就里又同朝为官的朝臣,都嘉许武士彠是个忠臣,直臣。

实在是不知道个中内情。武士彠也不会明说的。

但,杨氏女学,到底是叫曾经隋朝的第一女寺卿挂牌开了起来。杨氏曾是隋朝鸿胪寺卿,官至从三品上,故而一切参照洛阳国子监里来,做了杨氏荣华学里的女“祭酒”。

就算是自封,也洋洋得意。她还是有个名“杨氏荣华学”的“寺”,请的多是朝官退下来的女夫子,专门教导洛阳京和附近富贵人家的女儿。而她曾是隋朝九寺寺卿之鸿胪寺卿,纵然辞官嫁了人,存着这念头的富贵人家历朝历代都不缺:

考明经,做女官。

而这里是官府衙门地,原本是隋朝时的鸿胪寺,因为唐朝定都长安,长安京里就有鸿胪寺,洛阳又有白马寺。

若论位置,比洛阳国子监、徐家明堂等读书地方还居城中。而武士彠做了大唐开国功臣之后,不忘提携故交许文宝做了刺史。

每每前来洛阳杨氏女学,途径徐家明堂,武士彠总有一份亲切,几许感慨。

这一回,武士彠忍不住在登门徐家明堂时,带着次女武珝。跟她说。

“以前,爹在这里担任夫子,教导出来过几个可堪之才。”

“爹,不是在洛阳‘卖木材’的吗?”

听着次女武珝天真的话,武士彠不由的咳嗽了几声,看向夫人杨氏。

是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杨氏女学的女祭酒国夫人杨氏看来,武士彠那样的夫子,可称“卖木材”。

“人才,得去我杨氏女学里挑。”国夫人杨氏自诩。

接下来,武士彠年幼的两个女儿,次女武珝和第三个女儿武三娘子都将在洛阳杨氏女学里受教。也是国夫人杨氏牵挂洛阳宫里的长女武顺的缘故。

宫里青年才俊是不少。都在陪太子李承乾陪越王李泰读书。

长女武顺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年不足六岁,正值一团稚气,宫里那些公主伴读里她也是年纪小的。国夫人杨氏实在割舍不下。

也有担心。

国夫人杨氏忆及在越王李泰身边的几个伴读,他们以后是走宫廷侍卫谋官。而她长女武顺自然也是要谋个女官才好说亲许嫁。

这是如他们这等人家的儿子女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有机缘就往宫里送的缘由。而长乐公主可是皇帝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女,纵然长女武顺虚岁才六岁,国夫人杨氏也舍得:

相比一辈子顺遂,这是在宫里陪嫡公主读书。

也是相看她们品性。

国夫人杨氏割舍不下长女武顺,总觉得出宫就赐婚,宫里伴读都是他们家这等出身了。

“还能养在身边几年呢。”国夫人杨氏算给应国公武士彠听,“长乐公主今年都八岁了,十二岁前总得定下亲事。再说,三娘子才两岁,不说序齿,一口牙都不全。”

这么点大的孩子,还在乳母怀里,时年是不好乘坐马车离京,路途迢迢。应国公武士彠只得独自上路,前往利州任利州都督。

与相里氏的一个儿子,还有武士彠家族里的一个侄子,都想着去利州做买卖,遂于洛阳与武士彠一道登船。

杨氏携三个女儿于洛阳码头相送,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而运河里,引自洛河的水滔滔。根据《册府元龟》的记载,在迎娶杨氏之前,武士彟与相里氏先后育有四子,早年武士彟随军在外,其中两个儿子病重夭折,他也没有时间回家照看。

武德年间,武士彟曾以检校右厢担任宫中宿卫,妻子相里氏病重,武士彟又坚守岗位,也不请假探望,结果妻子也去世了。

相里氏去世后,有司官员将武士彟的事迹上奏,太上皇李渊下旨敕曰:“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常言及,遗身狥国,举无与比“,并对武士彟表示,“朕会为爱卿找个好配偶!”于是,便有了赐婚杨氏之事。

正值武德四年。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逼降洛阳王世充,封天策上将军,于洛阳开府。武士彠便于值此国庆时迎娶杨氏为妻。

弘文馆最初设立于唐朝,初名修文馆,属于门下省。唐代文化繁荣与唐朝皇帝的重文思想有密切关系。

在唐朝的开拓阶段,戎马倥偬之际,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有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

《题阎立本十八学士图》:

“阎公十八学士图,当时妙笔分锱铢。

惜哉名姓不题别,但可以意推形模。

十二匹马一匹驴,五士无马应直庐。

五鞍施狨乃禁从,长孙房杜王魏徒。

一人醉起小史扶,一人欠伸若挽弧。

一人观鹅凭栏立,一人运笔无乃虞。

树下乐工鸣瑟竽,八士环列按四隅。

笑谈散漫若饮彻,盘盂杯勺一物无。

坐中题笔清而癯,似是率更闲论书。

其中一著道士服,又一道士倚枯株。

三人傍树各相语,一人击带行徐徐。

后有一人丰而胡,独吟芭蕉立踟蹰。

一时登瀛客若是,贞观治效真不诬。

书林我曾昔曳裾,三局腕脱几百儒。

雄文大笔亦何有,餐钱但日靡公厨。

邦家治乱一无补,正论出口遭非辜。

时危玉石一焚扫,览画思古为嗟吁。”

是为十八学士登瀛洲。

《十八学士写真图》,画家阎立本绘图,褚亮题赞。

“十八学士登瀛洲”首出唐太宗时期。

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之名句。

“瀛洲”,为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山名,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仍与仙境联系,表达出了诗人的飘渺,神话般的愿望。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巡行全国各地。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到齐地琅邪山(今山东省胶南市境内)巡游。

当地有个名叫徐巿[fu?]的方士,他得知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便上书说:“在东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和瀛洲,仙人就住在那里。请允许我斋戒沐浴后,带上童男童女去为陛下求访仙人,为您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命徐巿征调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求仙。

在乘船入海的数年中,徐巿等人借入海求仙之名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却没有找到仙人,更没有得到长生不老之药。

当然,秦始皇也找不到言之凿凿的齐地方士徐巿[fu?],他们说,“徐巿[fu?]出海,去为皇帝求仙方,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也想一笑置之。毕竟,大量的财物已经花了出去。

偏偏他长子扶苏也上书。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术士,即儒生)”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西汉末孔安国(孔子十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话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这也将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东巡。

他自咸阳出发,十一月至云梦;然后,沿江而下,过丹阳,经钱塘,上会稽;途经吴地,沿着海边北上,最后来到琅邪。

深沉辽阔的大海,阻却了这位伟大的皇帝的脚步,却也带给他无尽的遐想。

海天一色,碧蓝如梦。

而海浪声声,从先秦至今,奔腾不息。在琅邪,秦始皇再次见到了方士徐巿[fu?]。

九年前,齐地一群方士告诉秦始皇,海外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药,其中就有方士徐巿[fu?]。秦始皇耗费了巨额资金,资助他们出海寻仙山。

过了六年,这群方士不仅无功而返,有些人还私下说秦始皇坏话。于是,秦始皇在咸阳坑杀了那些攻击他的方士。

是为,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焚书坑儒”。

奇怪的是,当方士徐巿[fu?]再次出现在秦始皇的面前,秦始皇并未惩罚他。

方士徐巿[fu?]说道:“海上神山中有仙药,但是海中常有大鲛鱼兴风作浪,我们难以到达神山,所以没有求得仙药。希望皇帝能派遣技艺高超的弓箭手和我一同去,射死大鲛鱼,就可到达神山,求得药来。”

一番话说得,在情在理,就像是全然发自肺腑。

在秦始皇看来,方士徐巿[fu?]并非得了好处却不做事的人,他必然多次出海探寻,为“大鲛鱼”所苦,所以,才需要一支“善射”的武装力量。

九年,风吹日晒,人都黑瘦。看着像个言语质朴的渔民或者农民,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不愿意相信,耗费六年甚至于九年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他长这么大,还没有人敢这么欺骗他。

当天夜里,秦始皇梦见自己与“海神”搏斗。

秦始皇做梦梦到和一个人形的海神作战,醒来之后便问占梦博士,博士回答说:“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海中的恶神会化作大鱼蛟龙,一定要将其除掉,才能迎来好神。

秦始皇求药心切,于是,从军队中挑选射箭能手,让方士徐巿再度带领船队出海,但终究没有寻到仙药。

一说,秦始皇亲自乘船出海,诛杀海中恶神。

船队巡视到荣成山,没有发现水神的踪迹。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了一条巨鱼,人们将其射杀。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也许是,鲸。《太平御览》中记载:

“鱼死,膏流九顷”。膏,脂肪含量,鱼的肥肉分割出九顷地。

那,是鲸鱼,不是鲨鱼。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鲸鱼骨头。这就意味着从这个时候开始,祖先们就已经掌握了猎捕鲸的方法。

更别提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可以摧毁大型目标的巨型弓弩,是可以射杀海里的鲸鱼。

等到了之罘山附近,秦始皇果然看到了一只像山一样大的大鱼。他认为这就是那梦中的海神,愤怒的他亲自使用连弩,将大鱼给射杀在海中。

大鱼死后,秦始皇等人便在海西县登陆,身后自然有人拖着山一样大的大鱼登陆。

海西县及附近百姓哗然且轰动,奔走相告,赶来看他们分割鱼肉。而徐巿则带着众多进献之物,前往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在完成了“弑神”的壮举之后,很快就病倒了,至死也没能等来仙药。但他坚信,他弑杀了海中恶神,为民除害。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留在历史里的最后回眸是张弓搭箭,于惊涛骇浪的御船船头,一箭弑杀海神。

是为“人皇弑神”的“人定胜天”思想。而始皇帝豪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而从秦始皇杀“海神”的这一段《史记》记载,至唐时洛阳杨氏女学里女学子们就联想到了秦始皇陵中的“人鱼烛”。据《水经注·渭水下》记载:

秦始皇陵中“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她们于午后清谈时,凑在窗下,或者点燃一盏灯,仔细观察灯油,或者翻阅书舍藏书,逐字逐句地校对。

“人鱼膏的灯烛,就是始于始皇帝最后于之罘山附近,射杀的一只像山一样大的大鱼。”

而这种人鱼烛燃烧时使用的人鱼膏,隋唐时期的学者推断,十有八九便是由秦始皇射杀的大鱼那里而来。

现在的人们发现鲸鱼脂肪的确能够燃烧很久,且无色无味,符合历史文献记载的人鱼膏的特性。

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要养的话,大概也是从上林苑等宫里用地向名“寺”的官府学院转移,再至两京的民间。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于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汉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蜜蜡制作蜡烛工艺和人工饲养蜂蜜因此传入我国。

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偷感很重的我,连自己家都搬重生之冲喜后寡妇梦碎了嘘,狐言乱欲!快穿:这女配谁爱当谁当!被阴郁太傅捡走后,妹宝她摆烂了穿越成王妃救夫记凡人的平凡一生反骨白月光拒绝被攻略你娶青梅当平妻,我养将军夺天下别惹!发癫弃宗后她觉醒神级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