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中天,星光稀疏,银白色的光辉撒在地面上,波光粼粼。
苏妧迈着小碎步从院中经过,她抬手推开房门,屏风后的榻上隐约出现一个人影,墨时渊好整以暇的躺在上面,等着苏妧。
苏妧一坐到床上,墨时渊便凑了上来搂住苏妧的腰,脸埋在苏妧脖颈处轻嗅亲吻。
“我知道妧妧脸皮薄,所以就主动来找妧妧了,我们开始吧。”
墨时渊说罢伸手去解苏妧腰间的系带。一靠近墨时渊,苏妧就能明显感受到墨时渊对她的吸引,她压着内心的躁动,握住了墨时渊的手。
“今晚你睡地上。”
“呵~看来妧妧是不信我说的话了。”
墨时渊利落起身,,双手交叠枕着脑袋,躺在了旁边的贵妃椅,姿势悠闲轻快。
昨晚,他已经和苏妧行了房事,今夜,苏妧只会更难熬。
他相信过不了多久,苏妧就会主动让他上床。
时间一点点流逝,苏妧额头上渗出丝丝细汗,她紧攥着腹部的衣裳,两条腿蜷缩在一起,眉头微蹙。
身上像是被野兽在体内撕扯,心脏也犹如刀搅一般,这种深入骨髓的痛苦险些让人无法忍受。
可苏妧却不肯发出一点声音。
月光从窗边倾斜下来,可以隐约看清屋内的人影,墨时渊视线落在床榻上,慢慢地,他发现苏妧在一点点蜷缩身子,墨时渊心底一凉。
“苏妧。”
见苏妧不回应自己,墨时渊突然有些心慌。他从贵妃椅上起身,三两下来到了床榻边,墨时渊掀起床幔间垂落的轻纱,缓缓靠近苏妧。
“苏妧?”
墨时渊声音有些颤抖,像是在极力掩饰自己不安的情绪。
床榻上的女子面色苍白,嘴唇没有一丝血色,从她扭曲的面容可以看出她此刻在忍着莫大的疼痛。
墨时渊没有尝过这种滋味,他不知道,可他猜得到。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有些后悔给苏妧下药。
“你疯了?”墨时渊眼睛猩红,眼底满是心疼。
他来不及多想,俯身向苏妧吻去。
子蛊感应到母蛊的靠近,逐渐冷静下来,苏妧身上的疼痛也在一点点消减……
“为什么?苏妧,我就在距离你不到三步的地方,只要你开口我就会帮你。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这么痛苦?”
“我们之前又不是没有过,你现在想起来为那个傻子守身如玉了?我不会放手的,苏妧,就算死我也要和你葬在一起。”
墨时渊不给苏妧的机会反驳就堵住了她的唇,他害怕听到让他不高兴的话,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墨时渊这次回邻国,遇到了母妃当年的贴身丫鬟,她给墨时渊讲了一些他母妃的事,墨时渊这才知道,原来他母妃当年也是被父皇强迫的。
那为什么后来母妃愿意留在宫里了呢?
嬷嬷告诉墨时渊,娘娘打算逃走时发现自己怀了身孕,所以就留了下来。
可是后来父皇又喜欢上了其他女人……
墨时渊觉得他和他父皇不一样,他会一直喜欢苏妧的,那么,苏妧若是怀上了他的孩子,会和母妃一样为了孩子留下来吗?
“妧妧…”唇齿交缠间,墨时渊带有磁性的声音蛊惑着苏妧:“你给我生个孩子好不好?”
“我把解药给你,也不强迫你跟着我回邻国了。”
这是墨时渊做的最大让步。
他要用尽一切办法将两人绑在一起,情蛊也好,孩子也罢,都是墨时渊留住苏妧的手段罢了。
这几日,暗卫那边传来邻国的消息,情况不是很好,墨时渊需要尽快回去。
可他不放心苏妧,只能将回去的事一再搁浅。
“解药在你身上?”苏妧抬了下眼。
“不在。”墨时渊自然知道苏妧在想什么,他不会蠢到将解药带在身上,给苏妧拿走的机会。
“今天够了吗?”
“还差两次。”
苏妧双手勾住墨时渊的脖子,主动将唇凑了上去……
墨时渊眼神重新染上欲色,将苏妧往自己身上贴近了些……再没心思想其他事。
次日清晨。
苏亦卿正在书房练字,状若无意的问了句:“公主现在在干什么?”
“回苏公子,公主今日在陪谢小将军。”
苏亦卿霎时握紧了手中羊毫笔,下一秒便随意扔在桌案上。
不是墨时渊就是谢北尧,公主怕不是要忘了公主府还有他这个人了吧?
苏亦卿瞥了眼窗外,今日上朝时,他听说邻国皇帝大限将至,皇子们个个虎视眈眈,想必现在墨时渊很着急吧?
“走,去见见墨时渊。”
凌霄阁。
墨时渊坐在金丝楠木雕刻的椅子上,身边站着三两个侍卫,手指一搭没一搭的扣着桌边的信封,神色不明。
为了方便处理邻国的事,墨时渊单独向苏妧要了一个院子,这院里,里里外外都是墨时渊的人,别说是人了,一个苍蝇都难飞进来。
院外,苏亦卿说明自己的来意后,侍卫匆匆赶了进来。
“殿下,苏公子求见,说是有要事与你商量。”
“不见。”
侍卫见墨时渊态度坚定,怕惹怒了墨时渊,连忙将自己的头埋的更低了,以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 苏公子猜到了殿下会不见他,特别嘱咐让奴才告诉殿下,此事与公主有关。”
原本,墨时渊还纳闷,苏亦卿会有什么事情和他商量,他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可听到苏亦卿说,此事与苏妧有关时,墨时渊犹豫了。
“让他进来。”
墨时渊不认为苏亦卿有胆量耍自己,因为他可以随时要了他的命。
墨时渊摆了摆手让下人将桌上的秘报撤下去,换了个慵懒的姿势靠在罗汉床上,他一直瞧不上苏亦卿。
现在也是。
“我怎么不知道,你和公主的关系这么熟稔了?”墨时渊想试探下苏亦卿,看他是不是也喜欢公主。
“殿下不必费心思试探我,公主所爱之人又不是我,关系好不好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倒是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