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金陵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左丞相胡惟庸的府邸中,气氛紧张而压抑。胡惟庸面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疯狂和决绝。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不能成功,等待他的将是灭顶之灾。
胡惟庸在心中盘算着自己的计划。他谎称自己宅院里的井中涌出甘甜的泉水,邀请朱元璋圣驾亲临。他相信,朱元璋一定会被这个消息所吸引,前来查看。只要朱元璋进入他的府邸,他就可以发动埋伏,一举将朱元璋擒获,夺取政权。
此时的朱元璋,正坐在皇宫的御书房中,思考着国家的大事。他接到胡惟庸的邀请后,心中有些疑惑。他知道胡惟庸这个人野心勃勃,不可信任。但是,他又想亲自去看看那口涌出甘甜泉水的井,也许这是一个祥瑞之兆。
朱元璋决定前往胡惟庸的府邸。他带着一队御林军,出了西华门,向胡惟庸的府邸走去。一路上,朱元璋的心情有些复杂。他不知道这次前往胡惟庸的府邸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他相信自己的御林军能够保护他的安全。
当朱元璋的车队行驶到半路时,突然,一个人影从路边冲了出来,横在了车队面前。这个人就是宫内使臣云奇。云奇面色焦急,呼吸急促,他想要说什么,但由于太过紧张,一时说不清楚。
朱元璋看到云奇的行为,非常恼怒。他认为云奇不尊敬自己,竟敢冲撞他的车队。朱元璋下令左右卫士将云奇拽下马来。云奇的右臂几乎被摔折,痛得几乎昏死过去。但他始终手指着胡惟庸的府宅,没有因为疼痛而缩回。
朱元璋看到云奇的举动,心中一动。他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他立刻下令车队停下,自己登上城楼,向胡惟庸的府宅眺望。只见胡惟庸的府宅中,埋伏着大量的士兵,刀枪林立。
朱元璋终于醒悟过来,他知道自己中了胡惟庸的圈套。他愤怒地说道:“胡惟庸,你竟敢谋反!”他立刻发令御林军包围胡惟庸的府宅,逮捕他。
御林军迅速行动起来,将胡惟庸的府宅团团围住。胡惟庸看到朱元璋识破了他的计划,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拼死一搏。
胡惟庸带领着他的党羽,与御林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御林军人数众多,训练有素,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胡惟庸的党羽纷纷被擒,胡惟庸也被御林军抓住。
朱元璋下令考问胡惟庸的罪状。胡惟庸在酷刑之下,终于交代了自己的全部罪行。他承认自己勾结党羽,图谋不轨,想要夺取政权。朱元璋听了胡惟庸的交代,愤怒不已。他下令将胡惟庸以磔刑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他的党羽御史大夫陈宁、中丞徐节等人,以及他的属下共一万五千人。株连被捕杀的人就更多了。
朝中群臣看到胡惟庸被处死,心中都感到震惊和恐惧。他们知道,朱元璋对谋反之事绝不姑息。于是,群臣都建议将李善长、陆仲亨等人依法轿杀。他们认为李善长和陆仲亨与胡惟庸关系密切,可能也参与了谋反。
朱元璋听了群臣的建议,心中有些犹豫。他知道李善长和陆仲亨都是他初起时的左膀右臂,贴身心腹。他实在不忍心加罪他们。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我刚起兵的时候,李善长来到军营门前拜见说:‘可算盼得圣明的君主出世了。’这时我年方二十七岁,李善长四十一岁。他说的许多话都正合我意,于是便命他掌管书记,协助出谋划策。后来天下平定,封他为上公爵位,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陆仲享当年仅十七岁,父母兄弟全都过世,害怕被乱兵抓走,背了一升的粮食藏身在乱草之间,我看见了他,呼唤他说:‘来吧!’便跟随我出生入死。后来年纪大了,论功封他为候。这两人全都是我初起时的左膀右臂贴身心腹,我实在不忍心加罪他们,你们就不必多问了。”群臣听了朱元璋的话,都不敢再说话。
一年后,二月的金陵城,微风轻拂,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色光芒。然而,此时的朝廷却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
有人告发在浦江有个姓郑的人与胡惟庸交好往来。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四面八方彼此之间有仇怨的人相互告发各自的隐私,凡是被指控为胡惟庸的同党,便马上逮捕问罪关入死牢。
浦江,一个宁静的小城,郑氏家族就生活在这里。郑氏家族素来以孝义闻名于世,兄弟六人,个个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当官吏们气势汹汹地来到浦江,准备逮捕郑氏兄弟时,整个家族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大哥郑濂看着惊慌失措的家人,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知道,这个时候他必须挺身而出,保护家人。他镇定地对兄弟们说:“大家不要慌,我们郑氏家族一向清白,不会与胡惟庸有什么勾结。但是,如果官府一定要抓人,我作为大哥,理应承担罪责。”
兄弟们听了大哥的话,纷纷表示反对。二哥郑濂站出来说:“大哥,你不能去。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家族的事务还需要你来主持。我去,我在京城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正好可以去说明情况。”
就在兄弟们争论不休的时候,最小的弟弟郑湜站了出来。他面容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无畏的勇气。他说:“有我在,怎么能让各位兄长遭受酷刑的折磨呢!”说完,他不顾兄弟们的阻拦,独自一人随官吏前往官府。
郑湜走在前往官府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忐忑。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家人,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
二哥郑濂在京城得知弟弟被押到京城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官府门口迎接弟弟。当他看到弟弟那消瘦的身影时,心中一阵酸楚。他上前紧紧地抱住弟弟,说:“小弟,你怎么这么傻?为什么要独自承担罪责?”
郑湜看着哥哥,眼中闪烁着泪光。他说:“兄长,我不能让你和其他哥哥们受苦。我年轻,我能承受。”
兄弟二人争着入狱,他们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消息很快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闻听此事后,心中充满了好奇。他想看看这郑氏兄弟究竟是怎样的人,竟然能在如此危险的时刻,还能为了家人争着入狱。
朱元璋将郑氏兄弟都召入朝中。当郑氏兄弟走进皇宫大殿时,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他们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处置他们。
朱元璋看着郑氏兄弟,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他看到的是两个面容坚毅、眼神清澈的年轻人,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一种高尚的品质。朱元璋微笑着对郑氏兄弟说:“你们兄弟二人的行为让朕深感敬佩。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期,你们却能为了家人挺身而出,实在是难能可贵。”
郑濂和郑湜连忙跪地,恭敬地说:“陛下,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郑氏家族一向以孝义为本,不能看着家人受苦而不管。”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朝中近臣说:“这两人品行如此高洁,怎么能够跟随叛党为非作歹呢!”于是,朱元璋决定宽恕郑氏兄弟,并擢升郑湜为福建布政司参议。
到了1390年五月。金陵城被夏日的骄阳笼罩着,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此时的京城,气氛紧张而压抑,一场政治风暴刚刚过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和人心惶惶。
太师李善长,这位曾经在朱元璋身边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在这个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离世,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花。
虞部郎中王国用,一个正直勇敢的官员,听闻李善长的死讯,心中充满了悲愤和不平。他深知李善长的为人,不相信他会与胡惟庸勾结谋反。于是,他决定向朱元璋上书,为李善长诉说冤情。
王国用坐在自己的书房中,面前的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心中反复斟酌着自己要说的话。他知道,这封上书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但他毫不畏惧。他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王国用提起笔,蘸满墨汁,开始书写自己的上书。他的字迹工整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的真情实感。他在书中写道:“人们喜爱自己的儿子,一定比喜爱其兄弟的孩子更深。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不过是侄子那辈的亲戚,而他与陛下您,却是各自亲生儿女相结的亲戚。假使李善长扶佐胡惟庸谋成大业,也不过是开国第一号元勋而已,作了太师或国公,家中男人不过能娶公主为妻,女人也不过被封为妃子罢了。况且李善长怎么会不知道天命所定不可以侥幸心理谋求成功,当年元朝顶盛之时,想要谋求成大业的人无法计算,没有一个人不被斩尽杀绝,性命不保,而这些都是李善长经常看到的。人若是年龄大了,精力、头脑及干劲自然不如以前了。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行为,李善长是有的,他岂能被亡命之徒所诱惑呢?况且李善长的儿子侍奉陛下您,双方为骨肉之亲没有丝毫反叛您的嫌疑。凡是做这种反叛事情的人,必定与你有深仇大恨或是形势突变所致,迫不得已。假若李善长父子去做叛逆之事以求逃脱灾祸,肯定不会象往常一样起居自若,但始终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痕迹,而突然发动叛乱,按常规说根本不会有这样情况发生的。如果说天象显示出要发生变乱,朝中大臣当灾,这种以杀人应验天象的说法,怎么能说是上天的意思呢!如今李善长不幸已自杀身亡,臣在这里垦求陛下您能明察此事,希望您能将来再处理这种事的时候作为借鉴。天下谁人不这样说:‘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善长,他最后的下场又怎样呢?’我担心中国再次四分五裂。”
写完上书后,王国用轻轻地放下笔,长叹了一口气。他的心中充满了担忧,不知道朱元璋会如何对待他的上书。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要为李善长讨回一个公道。
王国用将上书呈递给朱元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他的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不知道朱元璋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他每天都在关注着朝廷的动静,希望能听到一些关于上书的消息。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却始终没有任何回音。王国用的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他不知道朱元璋是没有看到他的上书,还是故意置之不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就在王国用陷入绝望的时候,他收到了一个消息。原来,他的上书引起了一些官员的共鸣,他们纷纷为李善长求情。其中,解缙,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主动提出代笔誊写王国用的上书,希望能引起朱元璋的重视。
解缙来到王国用的家中,两人相见,感慨万千。解缙对王国用说:“王大人,你的上书真是义正言辞,令人敬佩。我相信,李善长是冤枉的,我们一定要为他讨回公道。”王国用感激地看着解缙,说:“解大人,多谢你的支持。我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解缙拿起王国用的上书,仔细地阅读了一遍。他被王国用的勇气和正义所感动,决定用自己的才华,为李善长写下一篇更加精彩的上书。
解缙提起笔,蘸满墨汁,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的字迹龙飞凤舞,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他在书中写道:“李善长,一代名臣,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忠诚和智慧,无人能及。然而,却被无端指责与胡惟庸勾结谋反,实在是冤枉至极。陛下,您是英明之主,一定能明察秋毫,还李善长一个清白。”
解缙的上书引起了更大的轰动。许多官员和百姓都纷纷为李善长求情,希望朱元璋能重新审视李善长的案件。然而,朱元璋却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