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交通路走到鹰潭公园处,再往右走一段路程,然后有一条阶梯向下,便是信江码头。顺着那由石板铺成的阶梯缓缓而下,道路两旁耸立着一排排青砖绿瓦砌成的房屋,陈姨的家就坐落在其中。继续前行,便可抵达信江码头。此刻的信江码头,各式各样的乌篷船与拖船整齐地停泊着。
在陈姨的大儿子的引领下,李雨兄弟俩顺利抵达她家。一进门,李雨便看到陈姨,随即礼貌地喊道:“陈姨好!”陈姨喜笑颜开,夸赞道:“小雨真懂事!快带着弟弟进屋坐一下,等会儿陈姨做些好吃的给你们尝尝。”说罢,她还掏出糖果分给李雨兄弟俩品尝。
陈姨的家并不宽敞,甚至有些简陋清贫。家中仅有两间房和一间小厨房,陈姨与其丈夫住在里屋,而外间则是供她的三个儿子居住。外屋里摆放着几只陈旧的箱子和床铺,墙上还挂有船桨和渔网,再加上一张略显破旧的方桌,几乎已将整个房间填满。
在屋里稍作停留之后,陈姨便给她大儿子说:“老大,你带小雨他们两兄弟在周围玩一下吧。”她知道李雨他们比较好动,肯定在家里坐不住,所以喊她的儿子带着李雨两兄弟到附近玩玩。“好的,那我带他们去我们的船上看看。”陈姨的大儿子答应道。
“好的,不过你要注意他们的安全,记到早点回来吃饭。”陈姨又吩咐着。
“好,那我带他们去了。”说完陈姨的大儿子牵着李雨兄弟的手走出家门。这时陈姨的另外两个儿子也跟了出来。
旋即陈姨的三个儿子便引领着李雨两兄弟朝着江边走去。抵达江边时,映入眼帘的是一艘艘的乌篷船,陈姨的大儿子指着一条船说:“那条船就是我们的。”说着他带着李雨兄弟上了一艘船上,这正是他当水手的船。平日里,他们负责运输各种货物,而这两天他们的船只恰好返航归来,计划停歇数日再重新启航。
陈姨的三个儿子陪伴李雨两兄弟在船上玩了一会儿后,陈姨的小儿子对他大哥说:“大哥我们去浮桥那边玩玩吧。“可以。”说着陈姨的大儿子便和两个弟弟领着李雨兄弟前往不远处的浮桥游玩。
信江之上的浮桥是木船组成。江面上数十只木船一字排列,船的首尾都有铁环,铁索从中穿过,再固定在河面上的石柱上的铁环上,把船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段是活动的踏板,每当有船需要通过时,便移动这些踏板让行。船的上方铺设着四五米宽的木板,行人、自行车和小推车可以从上面通过,成为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浮桥的一侧是繁华热闹的城镇,另一侧则是夏埠人民公社等几个公社所在地。听闻这座浮桥历史悠久,它托起的不仅仅是两岸的交通,更承载着老鹰潭人无数美好回忆。
“呀,好宽的江面呀!”李雨站在浮桥上感慨说。由于信江河的水深不可测、江面宽阔无垠,考虑到安全性因素,平日里父母绝不允许李雨他俩前来玩耍。今日能够破例到江边来,这让两兄弟兴奋不已。
江面上微风轻拂,李雨兄弟俩和陈姨两个小一点的儿子尽情地在浮桥上嬉戏。时而奔跑追逐,时而端坐于浮桥船头。浮桥伴随着波浪轻柔地摇曳,几个小家伙跑了一会后,便稳坐于搭建浮桥的船头,享受这江水冲击船身的感觉。搭建浮桥的船轻轻摇摆着,让李雨他们犹如置身于摇篮之中悠然晃动,玩得不亦乐乎。陈姨的大儿子始终陪伴左右,目睹几个小家伙欢快的模样,他也不禁露出会心的笑容。
夜幕降临之际,陈姨的儿子领着哥俩返回家中,此时陈姨早已备好晚餐。李雨与陈姨一家人挤着围坐在同一方桌前,欢声笑语不断。晚餐朴实无华,仅有一碗鲜美的鱼、一碗诱人的红烧肉以及两碗清爽的蔬菜。
虽然看似简单的晚餐,但在那个年代,一碗红烧肉可是好东西。那时候买肉要凭肉票,李雨兄弟来家做客,陈姨一大早就去排队买肉,把家中的肉票给用了。这次陈姨做了这碗红烧肉,将会使他们家好长时间都吃不成肉。
陈姨深知李雨对肥肉有所忌讳,于是在烹饪红烧肉时特别挑选了几块精瘦的肉。吃饭的时候,陈姨两个年龄比较小的儿子,眼睛死死的看着桌上的红烧肉,但并没有动筷子。开始进餐时,陈姨先把瘦肉夹入李雨的碗中,然后才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们可以吃了。”陈姨的两个小儿子立马把筷子伸到红烧肉的碗里,看了一下李雨两兄弟,又有点不好意思把筷子收了回去。陈姨看着儿子们说道:“你们吃吧,小雨不吃肥肉,小安也吃不了多少的。”听到陈姨说可以吃,陈姨的两个小儿子才夹起红烧肉放进嘴里。
吃完晚饭后,夜幕降临,繁星闪烁。陈姨微笑着对她的大儿子说道:“你把李雨两兄弟送回家,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
陈姨的大儿子顺利的把李雨哥两送了回家。到家后李雨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之情,对着陈姨的大儿子问道:“大哥哥,我们以后还可以过去玩耍吗?”陈姨的大儿子轻轻地摸了摸李雨的头,笑着回答道:“当然啦,小雨。等我下次出船回来,再来接你过去玩。”李雨点了点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当他们到家时,妈妈早已在门口等待。她关切地询问李雨和弟弟是否在陈姨家淘气捣乱。李雨连忙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没有,妈妈,我们今天特别听话!”接着,他兴致勃勃地向妈妈讲述起今天的经历,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妈妈静静地站在一旁,面带欣慰的笑容,倾听着孩子们的故事,心中充满了喜悦。